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历六月六的民间传说和各种节日习俗

(2018-07-08 18:06:41)
标签:

文化

原创文学

农历六月六的民间传说和各种节日习俗

王天喜

    农历六月初六,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日子,是一个传统节日,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和节日习俗。

    天贶节

    农历六月六这一天被称为“天贶节”。贶,是赐赠的意思。传说起源于宋真宗赵恒。宋真宗赵恒执政期间,有一年的六月初六,他声称上天赐给了他一部天书,于是把这一天定为“天贶节”。后来,他下令在泰山脚下的岱庙中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在民间影响不太广泛,但仍然留有遗存。许多地方在这一天要做好饭、好菜来改善伙食,以示庆贺。我们潞城一带有吃“新麦面”的习俗,也称“新麦节”。明代《潞安府志·天启志·节俗》中有“六月初六,晒衣节”的记载。

    又有一说,“天贶节”起源于宋代颖州。传说宋神宗是一个非常迷信神仙的皇帝。他在颖州做太子时,有一年六月初六,曾对人说,他梦见神仙给了他一部天书。神仙并对他说,只要读了这部天书就可以当皇帝。过了两年,他果然当上了皇帝。于是,便钦定六月初六这一天为“天贶节”,并把颖州改名为“顺昌”,寓意为颍州是他的飞黄腾达之地。

    “晒伏”的民间习俗

    无伦是宋真宗赵恒钦定的“天贶节”也好,还是宋神宗赵顼钦定的“天贶节”也罢,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的影响在老百姓心中已近泯灭,代之而起的是“晒伏”的习俗。在民间,老百姓讲究的是实用,如果六月六这一天是晴天,人们就会利用大好的太阳,晒晒衣物被褥等物品,防止霉烂,也叫“晒霉”。“霉”字有语义双关之意,有潮湿发霉的意思,还有倒霉的意思。“晒霉”就是晒干物品,不使之发霉。另外一层意思是把“倒霉运”晒掉。

    “晒伏”不但要晒衣服被褥,还要晒书、晒经。

    南朝的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晋朝时有个叫郝隆的人。他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仰卧在毒辣辣的太阳底下,暴晒自己的肚皮。有人问其缘由,他回答说:“晒书。”又问:“怎么不见书呢?”郝隆拍拍肚子说:“尽在腹中也。”郝隆是当时的名士,类似其时的“竹林七贤”中的稽康、阮籍之流。郝隆虽然家中清贫,却满腹诗书。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有钱人家晒的是绫罗绸缎,古籍字画,既有“晒霉”之意,也有摆摆阔气之意。用现在时尚的话来说,就是“显摆显摆”。郝隆因家穷,没什么可晒,便亮出自己的肚皮,在烈日下暴晒一番,以此调侃嘲讽一下当时世道,意为腹有读书气自华,布衣也可傲王侯。

    到了清代的时候,又有一位姓朱的人效仿前人郝隆,把自己的肚皮也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日猛晒了一番。

    清康熙年间,有一个叫朱彝的人,其满腹经纶。有一年农历六月初六,他袒胸露乳,亮出肚皮在太阳下暴晒,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遇见。康熙问之缘由。其曰:“晒书。”康熙便与之交谈,认为朱彝确实有才,封其为翰林学士,负责撰修明史。相传,此后读书人都要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晒诗书字画,以示学问渊博。此日便称为“晒书节”。

    晒经节

    传说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好不容易从西天取得了经书,却在归途中不慎将经书掉到了大海里,师徒四人只好把经书从大海里捞出来进行晾晒,这本是一个传说故事,但后人偏偏认定唐僧晒经这天就是农历六月六日。

    农历六月初六,若逢晴天,皇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都要摆在庭院中晾晒。各地的大小寺庙、道观也要在这一天举行“晒经会”,把所存的经卷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止经书潮湿,虫蛀鼠咬。

    相传,旧时京城的白云观藏经楼,藏有道教经书5000余卷。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云观都要举行“晒经会”。届时,道士们衣冠整洁,秉烛焚香,把藏经楼里的经书统统拿出来晾晒。广安门内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斋,举办“晾经法会”。僧侣们要礼佛诵经。市井民众都会涌到“善果寺”中观看晒经,所以寺前形成临时集市,热闹非凡。

    六月初六这一天,皇宫里面要把皇帝的衣服进行晾晒,称为“晒龙袍”。民间的轿子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民谚有:“六月六,人晒衣服龙晒袍。”这一天也称“晒衣节”。

    民间还认为农历六月六是猫狗的生日,须将家中所养的猫狗捉到河里或池塘里去洗浴,以防暑气。因为农历六月六在夏至节后,恰逢小暑或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四十多度,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因此,人们要把所养的猫狗捉到河里或池塘里洗浴。为此,还有一个笑话流传:

    相传古时候有个叫毛栗安的人,某年的四月初八日曾去看望其好友杨南峰,恰巧杨南峰正在洗澡,毛不得见。毛认为杨是故意怠慢自己,便愤愤而归。杨南峰恰逢六月初六去拜访毛栗安。毛栗安便如法炮制,也以洗澡为由而拒见杨南峰。杨南峰便觉好笑,就在毛栗安门上留下一首打油诗,诗曰:

    君来拜我我沐浴,

    我去拜君君沐浴。

    君拜我时四月八,

    我拜君时六月六。

对毛栗安奚落了一番。意思是“毛”谐音“猫”。六月六是猫狗洗浴的节日,毛栗安是只猫罢了

    姑姑节

    山西晋南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这天也称“姑姑节”,嫁出去的女儿这一天要回娘家,也有一个故事流传。

    相传,春秋战国时,晋国大夫狐偃骄横自大,因为与亲家政见不同,而气死了亲家赵衰。有一年晋国天灾大旱,庄稼无收成,老百姓无法生活。狐偃外出放粮赈灾,说好要在六月六这天回家过寿。其女婿决定乘狐偃祝寿之际刺杀之,为父报仇。狐偃的女儿得知此事,连忙赶回娘家报信。狐偃放粮时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不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做错了事情。回来后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取得了女婿的谅解。而后,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狐偃都会把女婿和女儿接到自己家中团聚。此事传到民间,百姓纷纷效仿,形成习俗,一些地方出嫁的姑娘,无论老少,在六月六这一天都要回娘家“歇夏”。

    新麦节

    我们潞城一带,有农历六月六过“过新麦节、吃新麦面”的习俗。

    潞城一带种植的是冬小麦,一般是农历九月中、下旬到十月初种植,翌年五月中、下旬收割,也就是最迟到夏至期间必须收割完,故有农谚曰:“夏至十日麦青干。”这句农谚的意思是,麦子到夏至十天时,即使是青的也会枯干。

    农历五月底之前收割了麦子,六月六就要磨新麦子面,以示庆贺丰收。

    旧日时候,打下麦子之后,磨或碾新麦子面有几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拣麦子,即把新麦子放到木楦(一种木制的长方形容器)或笸箩(一种柳编容器)里,把麦子中的小石子或小土坷垃拣干净。第二道工序是淘麦子,把清水倒在木楦或笸箩中,把麦子淘一淘,再控干水气。第三道工序是把麦子放在石磨中磨或在石碾上碾。第四道工序是把磨烂或碾烂的麦子放在木楦或笸箩中用细箩筛。

    磨好或碾好的新麦面拉成的“老圪扯”(很宽的拉面)特别有筋骨,配上猪肉“臊子”,吃起来特别香。当地人有一句俗语:“猪肉臊嘞老圪扯,一吃一个不言语。”“农历六月六,吃新麦面”这一节俗至今在潞城一带仍然流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