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余东古镇

标签:
南通海门余东古镇旅游 |
分类: 玩乐——乐游神州 |
从南通城区驱车一直向东大约5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古镇——余东古镇。这座有13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始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基于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
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尉迟恭之后裔尉迟宝庆因受薛刚反唐之牵连避难于此地,围垦筑寨,取其姓名首尾二字为余庆,余庆由此得名。此后逐渐有移民定居,加上官府流放大量犯人到此垦殖,逐步形成沿海一村落。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始建盐亭。大历中黜陟使李承实巡查此地,在此围垦筑堤设灶煮盐,余东由此又有其乳名“李灶”。
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余东建制余庆寨,与狼山、石港、蔡港、西寨同为通州兵防五要塞。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余东盐业兴旺,苏、皖、浙、晋等各地商贾相继来此开店经营,络绎成市,建余庆场。
元代(公元1271—1368年)由于江海潮起潮落,大片陆地相连出现,余庆因位于余中沙之东,更名为余东,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当时两淮计有29个盐场,余东场为其一。
余东因其地域滨江临海,历为兵防要塞,明洪武年间(公元1371年),信国公汤和奉命在此建城,大兴土木。整个余东城河环绕,以河为界,城内城外各建十庙,无城墙但有四个城楼(东城门魁星楼,又名镇海楼,南城门三义楼,西城门火神楼,北城门真武楼),五处牌坊,堂、会、院等一应俱全。
乾隆四年(1739年),余东城遭到灭风大潮,原有格局遭到部分破坏,但仍存四城楼。据记载,余东城曾有108座大门堂,其中10多座悬挂有皇帝御赐的各种匾额(文革期间均遭破坏)。
我们从中间进入古街,一条长长的石板道让我眼前一亮,走过多个古村镇,这样整齐的石板街道还没见过,石板下面是空的,并有水声,仔细观察原来是下水道。石板道南北长约800多米。
老街原有的布局仍然保持完整,大多为一层民宅,约有一半屋子还有人居住。有一家正在炖红烧肉,巷道中飘满馋涎欲滴的香味。
姐妹井,两口井以老街为中轴线左右对称,为明代两姐妹同嫁余东城后同时开凿而成。两井圈面光光,口径虽小,但深不见底,常年水量充沛、水清如镜,饮用时生津甘醇,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姐井
妹井
轻轻推开老字号茶食店虚掩的木门,出来一位老人家,告知茶食店已不在此营业。
一间坍塌的屋子,柴灶、米柜向我们展示这里曾有的烟火气。
古街北头有座古桥,名泰安桥,古街也到此为止。该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桥宽3.3米,南北挎头各4.5米,全长23米,桥中竖柱蹲伏四石狮,桥堍两旁石柱亦雄踞四石狮。桥已新建,但桥头两座破损的石柱估计是原物。
余东剧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建在民国十八年被我工农红军拆除的“仁泰典当”上。当时的余东十分繁华,文艺活动兴盛,后来由于用作文艺演出的余东城隍庙万年台随庙拆去,来余戏班没有了演出场地,便由当时的京剧爱好者提议,后经余东木行陆宝鸿等组织资金,在政府的批准下,建造了一座当时在南通地区首屈一指的余东剧场。自此,省内外剧团纷至沓来,南通金沙、吕四、三余等地的戏迷常来观看,使剧场爆满而长盛不衰。
完全重建的仿古建筑,怎么看都不搭调。
南城门
古镇原有四座城楼,现仅存南门楼,据当地人记忆直到文革破四旧时才拆除,现物也为近年新建,所用墙砖为四处收集而来的旧砖。城楼二层屋内有一佛像,因还未开光锁着不对外开放。
郭利茂银楼,当年的标志性建筑。
当地政府正在大力修复古镇,待完成图中规划,是否该取名余东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