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瑞自助游24】梵蒂冈圣彼得广场,张开双臂拥抱世界

标签:
意大利梵蒂冈圣彼得广场方尖碑圣彼得大教堂 |
分类: 玩乐——周游世界 |
出梵蒂冈博物馆,顺着城墙去往圣彼得广场。梵蒂冈除了圣彼得广场,其余都有城墙围着。
圣彼得大教堂位于梵蒂冈的最东面,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它是罗马最大广场,巴洛克式风格,可容纳50万人。广场以及两旁的柱廊由著名建筑师和雕刻家贝尔尼尼在1656年设计,整个广场用了11年时间建成。广场略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块铺成。周围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圆柱,喻义一双拥抱的手在欢迎信徒。朝广场一侧的每根石柱的柱顶,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142位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圣男圣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方尖石碑;铜狮之间镶嵌着雄鹰,作展翅欲飞状。这座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高25.5米,重320吨)。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据说为此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迁工程。广场两侧有两座造型讲究的喷泉,也是名家作品。泉水从中间向上喷射,下分两层,上层呈蘑菇状,水柱落下,从四周形成水帘;下层呈钵状,承接泉水成细流外溢,潺潺有声。
6、看似普通的城墙中,暗藏着一条从梵蒂冈城内通向圣天使堡的教皇逃生“密道”。
7、进入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呈弧形排列在广场两侧的石柱,每根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
8、广场上设置了很多木栅栏,游人不排队进不了广场中央。参观圣彼得教堂是免费的,但需在指定地点排队。广场右侧有堆密集的人流,那便是等待进入广场和圣彼得大教堂的队伍。
9、圆柱的顶端刻着亚历山大七世的梵文字母。广场建造于1656年,历时11年,彼时教皇正是亚历山大七世(亚历山大七世(AlexanderⅦ)
1655-1667 )
12、
13、半圆形长廊的石柱采用塔斯干柱式。
(古希腊原来的建筑有三种柱式,分别是: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多立克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和伊瑞克提翁神庙;科林斯式的比例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14、顶着烈日去排队,等了几分钟看队伍丝毫不拗动,仔细观察后发现,为控制教堂参观人数,教堂那儿多少人出,这儿就放多少人进,这要等到何时啊?于是果断退出,先去了圣天使堡和圣王路易教堂。果然,在兜了一大圈之后回来,廊柱的中间又开了好几个入口,不用排队了。
16、方尖碑由奥古斯都大帝征服埃及后从亚历山大带回。公元37年方尖碑被放在罗马的卡利古拉广场,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今天的圣彼得广场。
17、方尖碑的两侧各有一个喷泉,它们外貌很像,但并不完全是一对,而是出自两位建筑大师之手,分别是贝尔尼尼和马德。
22、圣彼得大教堂前的梯形广场向教堂逐渐升高,当教皇在教堂前为信徒们祝福时,全场都能看到他。
23、教堂广场门前有两尊巨大的雕像,左侧一尊是圣彼得,而右侧一尊是圣保罗。保罗左手擎一本书,书中写到“我能为让我变得强大的人付出一切”。
25、鸽子肆无忌禅地站在圣人的头顶拉屎拉尿,圣人也无可奈何,大度包容。
26、参观过教堂出来,刚才的蓝天白云变成了乌云,广场中央整齐地排满了椅子,那天是周一,据说第二天,周二教廷有活动,教堂也不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