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桂滇黔 15】云南建水:穿大街走小巷 觅古井踪迹

标签:
云南建水建水古井大扳井四眼井玉皇阁 |
分类: 玩乐——乐游神州 |
在建水古城,不仅保留着完整的街巷格局,也保存了滇南最完整的古井文化,建水古城至今保留有一百多口古井,堪称古井的博物馆。建水的水井很出名,不但数目众多,而且造型独特,五花八门。在型制上,既有用井栏围合的圆型、方型、八角型的古井,也有用整石凿孔而成的双眼、三眼和四眼的井口,这是别的地方很少能见到的。在自来水、矿泉水普及的今天,建水古井仍然活在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符号,与老街、老巷、老宅一样,成为建水古城具有深厚底蕴的名片之一。
2、最有名的要属西南城墙外的“西门大板井”,也称溥博泉,至今还可直接饮用且水源丰沛。相传建于明洪武初年,有“滇南第一井”的美誉,民间还有“先有大板井,后有临安城”之说。大板井井口呈圆形,直径2.7米,井圈由六块大青石围成,中间夹有六根石柱,石栏上还装饰了古朴的浮雕图案。每天清晨和傍晚,人们都忙着到井边取水,有牛车马车,有三轮车人力车,有汽车自行车,当然,更多的是肩挑手提。建水人泡茶,一定要用西门井水,这种生活习性一直保存至今。
2、大板井井水清澈,是软水,据说用来沏茶,有甘甜味,用来做豆腐,细嫩可口。建水有名的西门豆腐,即用此水做成。大板井旁边是一家豆腐工坊,门前“大板井豆腐坊”牌匾古色古香,引人注目,据说建水一半以上的豆腐都源自这里。
4、
5、
距离大板井100多米有口渊泉,又叫“小节井”,由于水质与大板井有得一拼,故又被称为小板井。小板井水尤其适合泡茶,据说建水孔庙历代住持都只饮用小板井水泡的茶。小板井建于明代中期,井栏呈圆形,由8块青石板围成,直径1.9米,井深4米,内部用青石镶砌。慕名去寻,问了多个路人却是没有找到。
7、走到大兴寺,看到一眼大井,以为就是小扳井,走近一看,是大兴寺井。
9、新井位于桂林街,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49平方米,井栏用4块青石凿成,井深约8米,井旁有一龙王庙,供人烧香祭拜,祈求龙王爷保佑水源充足。掘井初期因该地长寿老人多,取名为“延龄井”,后因一个井口上排列着4个井圈,人们又叫它四眼井或新井。这眼井可不好找,还是当地一热心人带路才找到。
10、
11、路遇一无名井,看上去已废弃不用了,此井横挡巷中,原石栏外上另加水泥护栏,估计是为安全起见。
12、书院街边的三眼井,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岁月,青石井栏上的绳索印痕已深多寸,有些已被磨穿。
14、水井旁一般都有一口石缸,供洗衣用。这口三眼井旁的石缸上刻有诗句:“凿成石缸畜小鲜,庄严妙相绝尘缘。随时流览得真趣,别有神仙一洞天。活泼天杨意气浓,绿荫深处且从容。莫言底是池中物,待到风云也化龙。”
19、崇文塔
25、烧豆腐是建水的名小吃。建水的街头巷尾,烧豆腐果随处可见。
26、几个人坐在小板凳上,围着一个小火盆,上面架个铁箅子,寸方的豆腐在上面烤成焦黄,每个人用筷子或者直接用手抓起一个,蘸些辣椒面、盐、花椒面、味精配制而成的佐料,往往有人一气吃数十个。
30、古城的街巷中残留有不少这样的门楼,虽然年久失修,但仍能看出当年大宅的繁华鼎盛。
34、临安路,从东门迎晖门至西门清远门之间一条约三里长的古街,是古城最长的一条古街,它是古城的中轴线,把古城分为南北两部分。临安府署、文庙、学政考棚、指林寺等,都分布在这条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