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走访京郊古村落

标签:
燕家台村李家庄村台上村门头沟北京 |
分类: 玩乐——乐游神州 |
话说那天我们去黄草梁,兔爷没有同我们一道上山,看着我们三人出发后即掉头返回去找农家乐,无意间走访了附近的几个古村落。
燕家台村为清水镇辖村,位于镇北部地区,面积8万平方米。村中有东西走向的街道3条。燕家台建村于元代,相传最早村名为"二龙台",有位王爷慕"龙"名欲选为墓地,村民不愿迁离,巧改村名为"晏驾台",后以谐音得现名。
据说十三陵的某个碑刻字迹里也曾提到此地。燕家台位于古道的十字路口,东至天津关,西至犁元岭,北通塞外,南至斋堂。
燕家台村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古村落,村中至今仍保留下来一处处明清时代的四合院,青砖灰瓦,玉阶雕梁,古朴典雅。门旁雕刻精美的门墩石和抱鼓石,门内造型典雅的跨山影壁,房上精雕细刻的清水脊,还有那门楼的石雕、砖雕、木雕形态各异,精美绝伦。
著名作家丁玲在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塑造了一位英雄人物--游击队大队长赵大栓,而赵大栓的原型就是燕家台村人赵永成。赵永成宅院是燕家台村178号。这是一处老宅,大门楼为清水脊,蝎子尾,墙体磨砖对缝,四级青石台阶。
一走进燕家台村村口,首先看到的是红墙灰瓦,古朴典雅的过街楼,门楼上建一四柱亭,门楼下是一过街券门,门额上书"燕家台"三个金色大字,十分醒目。券门两旁墙腿各镶嵌长方形汉白玉质石碑一块,细读碑文,方知乃道观遗物:一方是《重修通仙观碑铭序》,刻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另一方是《重修通仙观碑铭井序》,为明代嘉靖九年(1530)立,两碑是由村东通仙观移至此处。
原来,这座过街楼并非古建筑,是1958年兴修水利,美化村落时建造的仿古建筑。现通仙观庙宇已不复存在,但镶嵌在过街楼的道教通仙观碑刻却见证了此村昔日的道教文化。
8、
9、
10、
11、
12、
13、
16、那些老宅里因为缺少修缮,许多已经荒弃不再住人,村民则搬到了新建的屋子里。和大多数农村一样,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外务工,留下老人们守着田地和屋子。老人们说原来这里也是山青水秀,附近的龙门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然而近年来水源越来越小,几近干涸,好在村里通了自来水,生活用水不成问题。村里不通公交,出门不便,每日下午老人们会聚集在村口,会有拉着货物的汽车定时来村里,新鲜的蔬果及常用的生活用品都能买到。
李家庄村,网上没有更多的介绍,但从村里的遗留的建筑来看,也有一定的年份。
20、
27、
梁庄台上村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俗称“台浮”。村落地处低山谷地,呈矩形,坐北向南,依山傍水,群山环绕。梁庄台上村,俗称“台浮”,很早以前当地雨水充沛经常有水患发生,因此人们多选择高台居住。梁家台东西长650米,南北长1100米,高度仅次于燕家台村。据史书记载先有梁庄台上村,后又梁庄台下村。
台上村有清代过街门楼一座,通宽4.6米,进深5米,保存完好;有清初观音庵一座,坐北朝南,现存大殿三间,面阔8.1米,进深5.72米,正殿东有种楼一间,石碑尚存于门头沟区文化局。有清代四合院四处保存完好。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