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相伴普陀行(一)普济禅寺

标签:
普陀山普济寺圆通宝殿多宝塔旅游 |
分类: 玩乐——乐游神州 |
丫头一考完,兔爷就在网上订好了普陀山两日游,上周一的一大早坐上大巴出了上海,中午十二点半在朱家尖换乘渡轮到达普陀山,人还未到雨就纷至跟来,一路相伴同游普陀。
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每年来普陀朝拜进香的人不计其数,与我们同车的一对夫妇每年六月都来。
在导游的引导下乘坐岛上公交到达此行的第一站——普济禅寺。雨哗哗下着,岛上的风比陆地要大,很多人是既穿雨衣又打伞。
进寺小道的石板每隔二步就有一个莲花图案,导游说进去时“脚踩莲花,步步高升”,出来时就不能踩,再踩就回到原处了。
普济禅寺又叫前寺,坐落在白华山南、灵鹫峰下,是供奉观音的主刹。全寺占地3701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5289平方米。寺内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殿、堂、楼、轩共计357间。普济禅寺与法雨禅寺、慧济禅寺并称为普陀山三大禅寺。
普济寺西入口一个石牌坊,四柱三门,高约20米,柱上横楣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坊内北侧,树一石牌,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传这是皇帝传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
我们白天是从东入口进普济寺的,没有看到牌坊,这是晚饭后去百步沙时路过看到的。
御碑亭系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所建,中竖雍正所书丈六白玉碑一方,高3米,宽1.5米。碑文记载普陀山历史。
过御碑亭是一长方莲池,名“海印池”。这时雨下得正大,还是先跟着导游进寺再说。
每人付过五元香火钱从东边门进入寺内。圆通宝殿是全寺主殿,人称“活大殿”,供奉着高8.8米的毗卢观音。
法堂。楼上为藏经楼,收藏着万卷经书。两侧又有配殿,东首为普门殿,西首为地藏殿,供奉应化于九华山的地藏菩萨。
走出寺院,雨终于渐小,我们再细细端祥海印池。海印池在普济寺前,也名“放生池”,建于明朝。池上筑桥三座,分别为“福、禄、寿”。中间一座,桥面平阔,北接普济寺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一湖心亭,名“八角亭”。
东面一座为拱桥,称永寿桥,长40米,宽7.5米,高6米,系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所建。桥上石栏柱头,刻有狮子40座,形态各异,生动逼真。
桥前有菩萨墙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字高五尺,苍劲有力。相传观音菩萨悲智双圆,从悲则称观世音,从智则称观自在。墙旁刻有《心经》,颂云:“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
西面一座为长堍拱桥,四隅镂有龙首,逢雨水从龙嘴喷出,似袅袅轻烟。
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中树影、亭影、桥影倒映,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多宝塔也称太子塔,在普济寺东南,海印池附近,多宝塔取《法华经》“多宝佛塔”之义而定名,是普陀山唯一保持原貌的最古老的建筑物,塔高32米,四面五层,有台无檐,全用太湖美石砌成。它与法雨寺中明朝南京故宫惟一存世的宫殿建筑九龙殿、杨枝庵中根据初唐著名大画家阎立本绘的观音画像刻成的杨枝观音碑和佛顶山上稀世物种鹅耳枥树,合称为“普陀四宝”。它是元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一座元代石塔。
游完普济禅寺,一行人分为两拨,一拨登佛顶山,我们则按既定行程前往西天门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