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游世博(十二)省市联合馆(3)

标签:
世博会贵州馆云南馆重庆馆 |
分类: 玩乐——畅游世博 |
贵州馆
贵州馆有三个出入口,主办方将贵州当地极具民俗特色的风雨桥、鼓楼、苗寨搬进了世博园。
贵州馆是全部31个省区市馆中唯一一个主体建筑全部采用木结构的场馆。采用的是侗族营建工艺,鼓楼、风雨桥等通体不用一根钉,所用木材全部从贵州黔东南、花溪等地采集而来,总共运用了300余立方米的木料。
银质头饰是苗家妇女特有的标志性头饰,在展馆主通道左右两侧各悬挂一个巨大的银质头饰,整齐的流苏左右摆动,相互撞击,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
完全木结构的鼓楼通体透亮。
侗族鼓楼建筑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征和标志。哪里有侗族,哪里就有鼓楼,只有侗寨才有鼓楼,有了鼓楼才算侗寨。鼓楼是侗族人民娱乐、仪事的公共场所,为侗族多元文化之载体。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
贵州山水宜人,有“避暑天堂”之称,万峰林山形和飞瀑营造了凉爽怡人的世界。
贵州馆的主题是“醉·美贵州 避暑天堂”。
“醉•美”一词,既取了“醉”、“最”两字的含义和谐音,还隐喻了与世博会有着特殊渊源的贵州物产——“茅台酒”这一元素。
云南馆
云南馆也是民居为主要载体,金马坊、白族民居、傣家竹楼模拟城、镇、村的格局。
以昆明市的标志性建筑“金马碧鸡坊”为出入口,进口两侧的迎宾象与出口处的母子象相映成趣。
在连绵雪山的背景墙前,“金马坊”、大理白族民居照壁、西双版纳傣家门楼三面围合成小小的广场,其门窗木雕、照壁造型、水墨彩绘,到处闪现着白族人民高超的工艺。
在这里,有云南特色的茶艺表演和茶文化展示,喝一杯色泽乌润、香气扑鼻的普洱茶,顿时让你感觉生津止渴,久久回味。
室内展柜上陈列着流光溢彩、绚丽斑斓的大理石、黄龙玉、金沙石......折射出云南千姿百态的奇石文化。
云南馆内有两件非常珍贵的展品,那就是“飞”抵上海参展世博会的两具恐龙化石。云南是一个很大的地质博物馆,这两具化石出土于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世界恐龙谷景区,分别为巨型禄丰龙和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许氏禄丰龙。其中,大的这具是巨型禄丰龙,体长10米,站高4米,生存于1.8亿年前的早侏罗纪时期;小的是许氏禄丰龙,体长6.4米,站高2.5米,生存于1.8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在灯光的映衬下,栩栩如生的两具恐龙化石为云南馆增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上海世博会结束后,这两具恐龙化石将作为云南省送给上海市人民的珍贵礼物,永久留存在上海自然科技博物馆。
展馆中还陈列着古滇国青铜案祭礼器牛虎铜案的复制品。1972年,牛虎铜案在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第24号墓坑中被发掘。它兼具中原地区铜案的特征与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格,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体现了古滇国时期艺术审美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为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稀世之珍品。
重庆馆外观造型以“夔门天下雄”和山城险峻山峰的元素抽象变形,通过强调山峰天际线的陡峭和飞升以及外墙立面岩石的凹凸变化,凸显出大气磅礴的视觉特征,突出重庆“大山大水”的地域特征的“挺立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
重庆馆的入口,一对左右对称的乌杨石阙镇守两侧。
乌杨石阙发现于重庆市忠县乌杨镇,为东汉建筑。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是我国目前幸存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乌杨阙今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庭,也是所有汉阙中第一个作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汉阙。
踏入展馆,脚下是白鹤梁微缩景观。入门右侧,是影印的天坑地缝、丰都鬼城、白帝城、石宝寨和张飞庙五个圆盘,体现三峡风光、历史特色。
奉节白帝城
忠县石宝寨
云阳张飞庙
门廊左侧,是巴渝神鸟、虎于、铁柱锁江、鸟形尊和巫山人化石,均是重庆顶级艺术家仿制,几乎可以假乱真。
鸟形尊
虎于
巴渝神鸟
旧时的重庆城只是两江环绕的渝中半岛,三面环水,一面依山,蜿蜒崎岖。特殊的地形特点,造就出重庆城因地制宜,随山就水的重庆城墙,也造就出重庆城特有的“九开八闭”的十七座城门。
展厅的第三部分“奇迹重庆”,直径达5米的水晶球——水晶与木雕相结合的半球体悬吊在大厅中央,不断变化的画面展现渝中半岛、江北嘴、化龙桥、弹子石两江四岸未来规划。在这里,可以欣赏到重庆主城众多的标志性建筑,感受重庆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与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