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古镇——活力西塘(三)

标签:
西塘廊棚弄堂美人靠马头墙观音兜乌篷船 |
分类: 玩乐——乐游神州 |
古镇西塘最具特色的要属沿河而建、蜿蜒一千多米的烟雨廊棚。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它是西塘特有的建筑,造型古朴的廊棚,一色的黑瓦盖顶,沿河而建,连为一体,夏日可遮阳,雨天可挡雨。西塘的廊棚大多集中在北栅街、塔湾街等商业区。尤其现在全镇依水廊棚,全都挂起一盏盏、一串串大红灯笼,在白墙青瓦间点缀出几分生动与活力。斜阳西下,廊棚里、屋门外的点点红灯,与水中倒影连成一片,为夜间行路人照明道路,更为古老小镇增添了几分节日气氛与暖意。
宅弄是西塘的又一大特色。小镇中大小弄堂共有一百二十多条。弄堂又按不同的用途大致分为三类:街弄、陪弄和水弄。
连通两条平行街道的称为街弄,街弄前通新街后通老镇,穿过它就像穿过历史隧道,街弄维系着两个不同的时代。
前通街后通河的称为水弄,水弄连着河埠,往往是附近不临水人家下河的通道。
大宅内设在厅堂侧面的称为陪弄。古镇大户人家的大门平常是关闭着的,一般只有等家中贵客临门或逢上喜庆节日时大门才敞开,但妇女与佣人们走的永远是陪弄。陪弄本来是属于大户人家私人的,解放后这些大宅现在都住进了许多户人家,这些弄也就成为各家出入的公共通道了。
徽派建筑特色马头墙在古镇中也随处可见。清代中期,徽商东进,把建筑文化也带到太湖流域,带有封火墙的建筑很快在民间流行。不同的是,当地老百姓将原来徽派建筑中平直的墙体改造成马头型,人称马头墙。西塘的马头墙,有一层两层三层,甚至更多,这完全随房屋开间深浅的需要而增减马头墙层数,与主人的地位,财富并无关系。
美人靠是江南一带临河建筑中常有的一种样式。俗话说“美人靠靠美人,美人不靠靠不美。”据说最早的美人靠是吴王为了讨好美女西施而建的。
西塘镇河道密布,民居沿河而建,家家临河,户户枕水,河埠是人们日常取水、洗涤物品的所在,也是人们停泊船只、交易商品的场所。即便是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依然有镇民们尤其是年长者,喜欢并习惯使用河水。
西塘全镇几乎找不到屋顶上张扬的飞檐翘角,处处显示出平民文化元素。大多房屋的顶都是最简单的呈人字形的硬山顶。在清代,新造房屋要交税,纳税的标准是正梁,几根正梁交几份税。要是想扩大面积又不交税就只有想办法,西塘人很聪明,建房就用硬山顶,只需一根正梁,然后东西厢房一般是单屋面落水,没有正梁。一些考究的人家把边墙建得很高,甚至高出屋面与屋顶。把这部分高出的墙顶端做成漂亮的圆弧状,犹如观音像兜的头巾,很具风韵,人称观音兜。
乌篷船也是西塘不得不说的一道景致,过去水乡农家出行以河为道,以乌篷船代步,如今乌篷船的功能主要是搭载游客了。
相关博文:
也是江南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