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鸿评点《西游记》第二十六回
(2020-03-10 10:55:15)
标签:
文化佛学 |
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
《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传习录》如此释疑:“夫‘尽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
邵雍《观物内篇》说:“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卫灵公》有言:“理在心,而心尽则理尽也;情沿性,而知性则知情也……理尽而情即通,情不待推而理已喻,圣人之所以穷神知化也。”
心字三点,三为多,三三得九,九乃阳极之数,象征自强不息。大圣三岛求方,三藏三日之限,福禄寿三星相助,与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共同印证“尽心”二字。
《论语》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孟子·尽心上》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心即理,心外无物。观音者,反观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取经队伍于金木水火土“五庄观”反省自身:八戒贪婪,沙僧昧心,行者作恶,唐僧纵容之际,此心良知荡然无存,天地奥妙荡然无存,何以知性(认识自己)?何以知天?
明代袁黄《祈嗣真诠·改过》有言:“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过由心造,亦由心改。”朝乾夕惕,悟能悟空悟净,一心清净,谦卑自牧,知行合一,方能以柔克刚,战胜心火,救活良知,救活天地灵根、乾坤奥妙。柳枝柔弱,净瓶清净。观音菩萨用杨柳枝蘸出净瓶甘露,救活人参果树,寓意正在于此。
诗曰:
处世须存心上刃【忍】,修身切记寸边而【耐】。
常言刃字为生意,但要三思戒怒欺。
上士无争传亘古,圣人怀德继当时。
刚强更有刚强辈,究竟终成空与非。
《吕祖全书·前八品仙经·诚悌导引品》说:“行道之士,体天地心,曰儒曰释曰道,三教非离于心。儒以谦和,释以忍辱,玄以致柔。“精气神”非柔莫得,“戒定慧”非忍莫守,“仁义德”非和莫涵,柔忍和厥(其)中乃成。”变强硬为柔和,才是救活灵根的转机。
却说那镇元大仙用手搀着行者道:“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闻得你的英名,只是你今番越理欺心,纵有腾那,脱不得我手。我就和你讲到西天,见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还我人参果树。你莫弄神通。”行者笑道:“你这先生,好小家子样!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早说这话,可不省了一场争竞?”大仙道:“不争竞,我肯善自饶你!”行者道:“你解了我师父,我还你一颗活树如何?”大仙道:“你若有此神通,医得树活,我与你八拜为交,结为兄弟。”【《荀子·劝学》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黄宗羲《明儒学案·学正曹月川先生端》说:“人之所以可与天地参为三才者,惟在此心。”地仙是厚德载物化身。心猿作恶,则与地仙为敌;大圣行善,则与地仙为八拜为交。】行者道:“不打紧。放了他们,老孙管教还你活树。”
大仙谅他走不脱,即命解放了三藏、八戒、沙僧。沙僧道:“师父啊,不知师兄捣得是甚么鬼哩。”八戒道:“甚么鬼!这叫做‘当面人情鬼’!树死了,又可医得活!他弄个光皮散儿好看,者着【支着、借着、托着、指着】求医治树,单单了脱身走路,还顾得你和我哩!”三藏道:“他决不敢撒了我们。我们问他那里求医去。”【看似放心,实则猜忌。】遂叫道:“悟空,你怎么哄了仙长,解放我等?”行者道:“老孙是真言实语,怎么哄他?”【靠“哄”,岂能取得真经?】三藏道:“你往何处去求方?”行者道:“古人云:‘方从海上来。’我今要上东洋大海,遍游三岛十洲,访问仙翁圣老,求一个起死回生之法,管教医得他树活。”【张三丰《赴西池仙会》:“十洲三岛会群英,跨鹤骖鸾到碧城。”】三藏道:“此去几时可回?”行者道:“只消三日。”三藏道:“既如此,就依你说,与你三日之限。三日里来便罢;若三日之外不来,我就念那话儿经了。”行者道:“遵命,遵命。”
你看他急整虎皮裙,出门来对大仙道:“先生放心,我就去就来。你却要好生伏侍我师父,逐日家三茶六饭,不可欠缺。若少了些儿,老孙回来和你算帐,先捣塌你的锅底。衣服禳【禳(rán),秽、脏】了,与他浆洗浆洗。脸儿黄了些儿,我不要;若瘦了些儿,不出门。”那大仙道:“你去,你去,定不教他忍饿。”
好猴王,急纵觔斗云,别了五庄观,径上东洋大海。在半空中,快如掣电,疾如流星,早到蓬莱仙境。
唐代张说《玄识阇黎庐墓碑》说:“禅心护念,神足游遨……善恶无门,惟人所召。境因心起,理凭思照。悫(què诚)哉一心,混成众妙。”
李白《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说:“身揭日月,心飞蓬莱,起餐霞之孤楼,炼吸景之精气……别酒寒酌,醉青田而少留;魂梦晓飞,渡渌水以先去。吾不凝滞於物,与时推移,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
宋代白玉蟾《华阳吟》诗曰:
人身自有一蓬莱,十二层楼白玉阶。
姹女金翁常宴会,堂前夜夜牡丹开。
烟台蓬莱阁联曰:“事来如梦,事去如风,事来事去两无凭,便惯看了沤生大海、影灭长空,抽身不问世间事;心淡若云,心清若水,心淡心清都是我,且任由他命里浮沉、人前笑骂,闭目自观尘外心。”
按云头,仔细观看。真个好去处!有诗为证。诗曰:
大地仙乡列圣曹,蓬莱分合镇波涛。
【镇波涛,就是灭心火。】
瑶台影蘸天心冷,巨阙光浮海面高。
五色烟霞含玉籁,九霄星月射金鳌。
西池王母常来此,奉祝三仙几次桃。
那行者看不尽仙景,径入蓬莱。正然走处,见白云洞外,松阴之下,有三个老儿围棋:观局者是寿星,对局者是福星、禄星。
陈继儒《小窗幽记》说:“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
洪应明《菜根谭》说:“钓水,逸事也,尚持生杀之柄;奕棋,清戏也,且动争战之心。”争战之心即心火,纵有白云相伴,松树遮阴,救不了被心火毁灭的人参果树。
三星,即“斜月三星洞”之“三星”,即心字三点。心猿是心,三星也是心。大圣是菩提弟子、智慧化身。世间大道,先有智慧,先有圣心,后有福禄寿。所以大圣称三星为“老弟们”。
行者上前叫道:“老弟们,作揖了。”那三星见了,拂退棋枰,回礼道:“大圣何来?”行者道:“特来寻你们耍子。”寿星道:“我闻大圣弃道从释,脱性命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遂日奔波山路,那些儿得闲,却来耍子?”
行者道:“实不瞒列位说,老孙因往西方,行在半路,有些儿阻滞,特来小事欲干,不知肯否?”福星道:“是甚地方?是何阻滞?乞为明示,吾好裁处。”行者道:“因路过万寿山五庄观有阻。”三老惊讶道:“五庄观是镇元大仙的仙宫。你莫不是把他人参果偷吃了?”行者笑道:“偷吃了能值甚么?”三老道:“你这猴子,不知好歹。那果子闻一闻,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活四万七千年;叫做‘万寿草还丹’。我们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我们还要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你怎么说他的能值甚紧?天下只有此种灵根!”行者道:“灵根!灵根!我已弄了他个断根哩!”三老惊道:“怎的断根?”行者道:“我们前日在他观里,那大仙不在家,只有两个小童,接待了我师父,却将两个人参果奉与我师。我师不认得,只说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再三不吃。那童子就拿去吃了,不曾让得我们。是老孙就去偷了他三个,我三兄弟吃了。那童子不知高低,贼前贼后的骂个不住。是老孙恼了,把他树打了一棍,推倒在地,树上果子全无,桠开叶落,根出枝伤,已枯死了。不想那童子关住我们,又被老孙扭开锁走了。次日清辰,那先生回家赶来,问答间,语言不和,遂与他赌斗;被他闪一闪,把袍袖展开,一袖子都笼去了。绳缠索绑,拷问鞭敲,就打了一日。是夜又逃了,他又赶上,依旧笼去。他身无寸铁,只是把个麈尾遮架。我兄弟这等三般兵器,莫想打得着他。这一番仍旧摆布,将布裹漆了我师父与两师弟,却将我下油锅。我又做了个脱身本事走了,把他锅都打破。他见拿我不住,尽有几分醋【同“怵”,惧怯、怯阵】我。是我又与他好讲,教他放了我师父、师弟,我与他医树管活,两家才得安宁。我想着‘方从海上来’,故此特游仙境,访三位老弟。有甚医树的方儿,传我一个,急救唐僧脱苦。”
三星闻言,心中也闷道:“你这猴儿,全不识人。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若是大圣打杀了走兽飞禽,蜾虫鳞长,只用我黍米之丹,可以救活;那人参果乃仙木之根,如何医治?没方,没方。”【《传习录•门人黄修易录》说:“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福禄寿救不活被私累戕害的良知;而良知和“道法自然”的奥妙,可助人“添福”“添禄”“添寿”,所以医活人参果之后,福禄寿星也各吃了一个。】那行者见说无方,却就眉峰双锁,额蹙千痕。福星道:“大圣,此处无方,他处或有,怎么就生烦恼?”行者道:“无方别访,果然容易;就是游遍海角天涯,转透三十六天,亦是小可;只是我那唐长老法严量窄,止与了我三日期限。三日以外不到,他就要念那《紧箍儿咒》哩。”三星笑道:“好!好!好!若不是这个法儿拘束你,你又钻天了。”寿星道:“大圣放心,不须烦恼。那大仙虽称上辈,却也与我等有识。一则久别,不曾拜望;二来是大圣的人情:如今我三人同去望他一望,就与你道达此情,教那唐和尚莫念《紧箍儿咒》,休说三日五日,只等你求得方来,我们才别。”行者道:“感激!感激!就请三位老弟行行,我去也。”大圣辞别三星不题。
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说:“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圣心所为,鬼神皆知;“敬义立而德不孤”,圣心有为,鬼神相助。
魏征《明堂议》说:“凡圣人有作,义重随时,万物斯睹,事资通变。”
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说:“圣人作而万物睹,元首明而庶事康。”
却说这三星驾起祥光,即往五庄观而来。那观中合众人等,忽听得长天鹤唳,原来是三老光临。但见那:
盈空霭霭祥光簇,霄汉纷纷香馥郁。
彩雾千条护羽衣,轻云一朵擎仙足。
青鸾飞,丹凤鷫,袖引香风满地扑。
【鷫(sù),鸟振羽声】
拄杖悬龙喜笑生,皓髯垂玉胸前拂。
童颜欢悦更无忧,壮体雄威多有福。
执星筹,添海屋,腰挂葫芦并宝箓。
【海屋,祝人多福寿叫海屋添筹】
万纪千旬福寿长,十洲三岛随缘宿。
常来世上送千祥,每向人间增百福。
概乾坤,荣福禄,福寿无疆今喜得。
三老乘祥谒大仙,福堂和气皆无极。
那仙童看见,即忙报道:“师父,海上三星来了。”【《周易·需卦·上六》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南宋吕祖谦解释:“下之事,若能款曲停待,终是少错。故容忍守静,敬慎待时,处需之道也。”三星,心字三点。此心容忍守静,自能品味天地奥妙。】镇元子正与唐僧师弟闲叙,闻报,即降阶奉迎。那八戒见了寿星,近前扯住,笑道:“你这肉头老儿,许久不见,还是这般脱洒,帽儿也不带个来。”遂把自家一个僧帽,扑的套在他头上,扑着手呵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冠进禄’也!”那寿星将帽子掼了,骂道:“你这个夯货,老大不知高低!”八戒道:“我不是夯货,你等真是奴才!”福星道:“你倒是个夯货,反敢骂人是奴才!”八戒又笑道,“既不是人家奴才,好道叫做‘添寿’、‘添福’、‘添禄’?” 【八戒是欲望化身,所以希望“加冠进禄”“番番是福”“四时吉庆”。“添寿”“添福”“添禄”,实质是心为形役,所以八戒嘲笑福禄寿星是奴才。】
那三藏喝退了八戒,急整衣拜了三星。那三星以晚辈之礼见了大仙,方才叙坐。坐定,禄星道:“我们一向久阔尊颜,有失恭敬。今因孙大圣搅扰仙山,特来相见。”大仙道:“孙行者到蓬莱去的?”寿星道:“是,因为伤了大仙的丹树,他来我处求方医治。我辈无方,他又到别处求访;但恐违了圣僧三日之限,要念《紧箍儿咒》。我辈一来奉拜,二来讨个宽限。”三藏闻言,连声应道:“不敢念,不敢念。”
正说处,八戒又跑进来,扯住福星,要讨果子吃。他去袖里乱摸,腰里乱吞,不住的揭他衣服搜检。三藏笑道:“那八戒是甚么规矩!”八戒道:“不是没规矩,此叫做‘番番是福【每一件事都吉利,番是翻的借音字】’。”三藏又叱令出去。那呆子出门,瞅着福星,眼不转睛的发狠。福星道:“夯货!我那里恼了你来,你这等恨我?”八戒道:“不是恨你,这叫‘回头望福’。”那呆子出得门来,只见一个小童,拿了四把茶匙,方去寻锺取果看茶;被他一把夺过,跑上殿,拿着小磬儿,用手乱敲乱打,两头玩耍。大仙道:“这个和尚,越发不尊重了!”八戒笑道:“不是不尊重,这叫做‘四时吉庆’。”
且不说八戒打诨乱缠。却表行者纵祥云离了蓬莱,又早到方丈仙山。这山真好去处。有诗为证。诗曰:
方丈巍峨别是天,太元宫府会神仙。
紫台光照三清路,花木香浮五色烟。
金凤自多槃蕊阙,玉膏谁逼灌芝田?
碧桃紫李新成熟,又换仙人信万年。
那行者按落云头,无心玩景。正走处,只闻得香风馥馥,玄鹤声鸣,那壁厢有个神仙。但见:
盈空万道霞光现,彩雾飘飖光不断。
丹凤衔花也更鲜,青鸾飞舞声娇艳。
福如东海寿如山,貌似小童身体健。
壶隐洞天不老丹,腰悬与日长生篆。
人间数次降祯祥,世上几番消厄愿。
武帝曾宣加寿龄,瑶池每赴蟠桃宴。
教化众僧脱俗缘,指开大道明如电。
也曾跨海祝千秋,常去灵山参佛面。
圣号东华大帝君,烟霞第一神仙眷。
孙行者觌面相迎,叫声“帝君,起手了。”那帝君慌忙回礼道:“大圣,失迎。请荒居奉茶。”遂与行者搀手而入。果然是贝阙仙宫,看不尽瑶池琼阁。方坐待茶,只见翠屏后转出一个童儿。他怎生打扮:
身穿道服飘霞烁,腰束丝绦光错落。
头戴纶巾布斗星,足登芒履游仙岳。
炼元真,脱本壳,功行成时遂意乐。
识破原流精气神,主人认得无虚错。
逃名今喜寿无疆,甲子周天管不着。
转回廊,登宝阁,天上蟠桃三度摸。
缥缈香云出翠屏,小仙乃是东方朔。
行者见了,笑道:“这个小贼在这里哩!帝君处没有桃子你偷吃!”东方朔朝上进礼,答道:“老贼,你来这里怎的?我师父没有仙丹你偷吃。”【老贼遇小贼,贼心惹祸而求贼,救不活草还丹。】
帝君叫道:“曼倩休乱言,看茶来也。”曼倩原是东方朔的道名。他急入里取茶二杯,饮讫。行者道:“老孙此来,有一事奉干,未知允否?”帝君道:“何事?自当领教。”行者道:“近因保唐僧西行,路过万寿山五庄观,因他那小童无状,是我一时发怒,把他人参果树推倒,因此阻滞,唐僧不得脱身,特来尊处求赐一方医治,万望慨然。”帝君道:“你这猴子,不管一二,到处里闯祸。那五庄观镇元子,圣号与世同君,乃地仙之祖。你怎么就冲撞出他?他那人参果树,乃草还丹。你偷吃了,尚说有罪;却又连树推倒,他肯干休?”行者道:“正是呢。我们走脱了,被他赶上,把我们就当汗巾儿一般,一袖子都笼了去;所以阁气【斗气、惹气、怄气、憋气】。没奈何,许他求方医治,故此拜求。”帝君道:“我有一粒‘九转太乙还丹’,但能治世间生灵,却不能医树。树乃水土之灵,天滋地润。若是凡间的果木,医治还可;这万寿山乃先天福地,五庄观乃贺洲洞天,人参果又是天开地辟之灵根,如何可治!无方!无方!”
行者道:“既然无方,老孙告别。”帝君仍欲留奉玉液一杯,行者道:“急救事紧,不敢久滞。”遂驾云复至瀛洲海岛。也好去处。有诗为证。诗曰:
珠树玲珑照紫烟,瀛洲宫阙接诸天。
青山绿水琪花艳,玉液锟鋘铁石坚。
【锟鋘,同昆吾,古代有名的剑】
五色碧鸡啼海日,千年丹凤吸朱烟。
世人罔究壶中景,象外春光亿万年。
那大圣至瀛洲,只见那丹崖珠树之下,有几个皓发皤髯之辈,童颜鹤鬓之仙,在那里着棋饮酒,谈笑讴歌。真个是:
祥云光满,瑞霭香浮。【王重阳《雨中花》诗曰:“金菊初开……遇重阳七八,香传三岛,光满十洲。”】彩鸾鸣洞口,玄鹤舞山头。碧藕水桃为按酒,交梨火枣寿千秋。一个个丹诏无闻,仙符有籍;逍遥随浪荡,散淡任清幽。周天甲子难拘管,大地乾坤只自由。献果玄猿,对对参随多美爱;衔花白鹿,双双拱伏甚绸缪。
那些老儿,正然洒乐。这行者厉声高叫道:“带我耍耍儿便怎的!”【北宋游酢《春日山行有感》诗曰:“园林寂寂鹿为文,野服翩翩儒亦仙。”】众仙见了,急忙趋步相迎。有诗为证。诗曰:
人参果树灵根折,大圣访仙求妙诀。
缭绕丹霞出宝林,瀛洲九老来相接。
行者认得是九老,笑道:“老兄弟们自在哩!”九老道:“大圣当年若存正【当年不正】,不闹天宫,比我们还自在哩。如今好了,闻你归真向西拜佛,如何得暇至此?”行者将那医树求方之事,具陈了一遍。九老也大惊道:“你也忒惹祸!惹祸!我等实是无方。”行者道:“既是无方,我且奉别。”
无论是香风馥馥、玄鹤声鸣的东华帝君,还是着棋饮酒、谈笑讴歌的瀛洲九老,都是顺其自然的小乘境界,与太乙散仙、天蓬元帅、卷帘大将,属于同一境界,所以悟空称其为“兄弟们”——如何能救活厚德载物的地仙珍宝?
九老又留他饮琼浆,食碧藕。【凡心尚浓,藕断丝连。】行者定不肯坐,止立饮了他一杯浆,吃了一块藕,急急离了瀛洲,径转东洋大海。早望见落伽山不远,遂落下云头,直到普陀岩上。见观音菩萨在紫竹林中与诸天大神、木叉、龙女,讲经说法。有诗为证。诗曰:
海主城高瑞气浓,更观奇异事无穷。
须知隐约千般外,尽出希微一品中。
四圣授时成正果,六凡听后脱樊笼。
【佛教把已成佛道的和凡人分为十界:声闻、缘觉、菩萨、
佛为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为六凡】
少林别有真滋味,花果馨香满树红。
那菩萨早已看见行者来到,即命守山大神去迎。那大神出林来,叫声“孙悟空,那里去?”行者抬头喝道:“你这个熊罴!我是你叫的悟空!当初不是老孙饶了你,你已此做了黑风山的尸鬼矣。今日跟了菩萨,受了善果,居此仙山,常听法教,你叫不得我一声‘老爷’?”那黑熊真个得了正果,在菩萨处镇守普陀,称为大神,是也亏了行者。他只得陪笑道:“大圣,古人云:‘君子不念旧恶。’只管题他怎的!菩萨着我来迎你哩。”这行者就端肃尊诚,与大神到了紫竹林里,参拜菩萨。
《周易•观卦·九五》说:“观我生,君子无咎。”以高标准观察反省自己,君子就不会有祸患。“三岛求方”,求观己反省之方也。
吴兢《贞观政要·公平》说:“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
南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讲学》说:“勿忌人善,以身取则焉,孳孽不已,恶知其非我有也?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亟思悔而违改也。去其不善而勉进于善,是之谓善学。”
《西畴老人常言·应世》说:“以恕存心,乃可以容下……是故君子不发人阴私,不掩人之所不及也。”
《呻吟语·修身》说:“与其喜闻人之过,不若喜闻己之过;与其乐道己之善,不若乐道人之善。”
《呻吟语·性命》说:“自家好处掩藏几分,这是涵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清代申居勋《西岩赘语》说:“称人之善,虽有过情,不失长厚之心;杨人之恶,愈有实据,更形刻薄之性……存心厚者,自无尖酸口角。”
清代金缨《格言联璧·接物》说:“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不念他人旧恶,常思自己新过,方可抵达大圣境界。
菩萨道:“悟空,唐僧行到何处也?”行者道:“行到西牛贺洲万寿山了。”菩萨道:“那万寿山有座五庄观。镇元大仙,你曾会他么?”行者顿首道:“因是在五庄观,弟子不识镇元大仙,毁伤了他的人参果树,冲撞了他,他就困滞了我师父,不得前进。”那菩萨情知,怪道:“你这泼猴,不知好歹!他那人参果树,乃天开地辟的灵根;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也让他三分;你怎么就打伤他树!”行者再拜道:“弟子实是不知。那一日,他不在家,只有两个仙童,候待我等。是猪悟能晓得他有果子,要一个尝新,弟子委偷了他三个,兄弟们分吃了。那童子知觉,骂我等无已,是弟子发怒,遂将他树推倒。他次日回来赶上,将我等一袖子笼去,绳绑鞭抽,拷打了一日。我等当夜走脱,又被他赶上,依然笼了。三番两次,其实难逃,已允了与他医树。却才自海上求方,遍游三岛,众神仙都没有本事。弟子因此志心朝礼,特拜告菩萨。伏望慈悯,俯赐一方,以救唐僧早早西去。”菩萨道:“你怎么不早来见我,却往岛上去寻找?”
行者闻得此言,心中暗喜道:“造化了!造化了!菩萨一定有方也!”他又上前恳求。菩萨道:“我这净瓶底的‘甘露水’,善治得仙树灵苗。”行者道:“可曾经验过么?”菩萨道:“经验过的。”行者问:“有何经验?”菩萨道:“当年太上老君曾与我赌胜:他把我的杨柳枝拔了去,放在炼丹炉里,炙得焦干,送来还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昼夜,复得青枝绿叶,与旧相同。”【《华严经·净行品》说:“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行者笑道:“真造化了!真造化了!烘焦了的尚能医活,况此推倒的,有何难哉!”菩萨吩咐大众:“看守林中,我去去来。”遂手托净瓶,白鹦哥前边巧啭,孙大圣随后相从。有诗为证。诗曰:
玉毫金象世难论,正是慈悲救苦尊。
过去劫逢无垢佛,至今成得有为身。
几生欲海澄清浪,一片心田绝点尘。
【“心田绝点尘”,即净瓶。《吕祖全书·后八品仙经·观心品》说:“潜神侠智,驭气藏灵。虚心养神,固握灵根。”】
甘露久经真妙法,管教宝树永长春。
却说那观里大仙与三老正然清话,忽见孙大圣按落云头,叫道:“菩萨来了。快接!快接!”慌得那三星与镇元子共三藏师徒,一齐迎出宝殿。菩萨才住了祥云,先与镇元子陪了话;后与三星作礼。礼毕上坐。那阶前,行者引唐僧、八戒、沙僧都拜了。那观中诸仙,也来拜见。行者道:“大仙不必迟疑,趁早儿陈设香案,请菩萨替你治那甚么果树去。”大仙躬身谢菩萨道:“小可的勾当,怎么敢劳菩萨下降?”菩萨道:“唐僧乃我之弟子,孙悟空冲撞了先生,理当赔偿宝树。”三老道:“既如此,不须谦讲了。【先谦虚自责,后救活灵根。】请菩萨都到园中去看看。”
那大仙即命设具香案,打扫后园,请菩萨先行。三老随后。三藏师徒与本观众仙,都到园内观看时,那棵树倒在地下,土开根现,叶落枝枯。菩萨叫:“悟空,伸手来。”那行者将左手伸开。菩萨将杨柳枝,蘸出瓶中甘露【上善若水】,把行者手心里画了一道起死回生的符字,教他放在树根【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传习录·门人薛侃录》)】之下,但看水出为度。那行者捏着拳头,往那树根底下揣着;须臾,有清泉一汪。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静者,净也,故用净瓶之水浇灌人参果树之根。
张果老《玄珠歌》说:“逍遥常饮月魂津,灌溉灵根道德新。”
唐代独孤及《代文武百官贺芝草表》说:“灵根硕茂,万叶无疆,神应炳然,天意如答。”
《吕祖全书·后八品仙经·入虚品》说:“炼神归虚,复尔灵根。根非有根,生前物灵。惟虚能化,惟化能神。”
韩愈《答李翊书》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朱熹《近思录·为学》:“根本须是先培壅,然后可立趋向也。趋向既正,所造浅深,则由勉与不勉也。”
《朱子语类·论语》说:“仁是根,爱是苗,不可便唤苗做根。然而这个苗,却定是从那根上来。”
南宋萧廷芝诗曰:
修丹须要觅根源,产在先天与后天。
若得谷神长不死,此身何患不为仙。
浙江鄞州区天童寺观音古洞联曰:“假石作龛,玉佛果然自在;现身说法,树根便是菩提。”
岳阳观音殿联曰:“一点灵苗,在此处好生培养;十分善果,到彼岸自有报施。”
清代吕惺吾《恒谚记》说:“交友交心,浇花浇根。”
菩萨道:“那个水不许犯五行之器,须用玉瓢舀出,扶起树来,从头浇下,自然根皮相合,叶长芽生,枝青果出。”行者道:“小道士们,快取玉瓢来。”镇元子道:“贫道荒山,没有玉瓢,只有玉茶盏、玉酒杯,可用得么?”菩萨道:“但是玉器,可舀得水的便罢,取将来看。”【《荀子·劝学》说:“玉在山而草木润。”《大戴礼记》说:“玉者阳中之阴也,故胜木。”】大仙即命小童子取出有二三十个茶盏,四五十个酒盏,却将那根下清泉舀出。行者、八戒、沙僧,扛起树来,扶得周正,拥上土,将玉器内甘泉,一瓯瓯捧与菩萨。菩萨将杨柳枝细细洒上,口中又念着经咒。
良知是此心的灵根,美玉是大地的珍宝。莹莹圣心,温润如玉。
《诗经·秦风·小戎》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管子·水地》说:“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以理为邻),知也;坚而不蹙(退缩),义也;廉而不刿(方正而不伤人),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
《礼记·聘义》说:“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说:“玉至清而不蔽其恶,内有瑕秽,必见之于外,故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取之玉也。君子比之玉。玉润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洁也;廉而不杀,是义而不害也……有似于圣人者。纯仁淳粹,而有知之贵也;择于身者,尽为德音;发于事者,尽为润泽。”
刘向《五经通义》说:“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刘向《说苑·杂言》说:“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于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闻远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于外者,君子比情焉。”
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si角的纹理)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zhì生硬),洁之方也。”
不多时,洒净那舀出之水,只见那树果然依旧青绿叶阴森,上有二十三个人参果。清风、明月二童子道:“前日不见了果子时,颠倒只数得二十二个;今日回生,怎么又多了一个?”行者道:“‘日久见人心。’前日老孙只偷了三个,那一个落下地来,土地说这宝遇土而入,八戒只嚷我打了偏手,故走了风信,只缠到如今,才见明白。”
菩萨道:“我方才不用五行之器者,知道此物与五行相畏故耳。”那大仙十分欢喜,急令取金击子来,把果子敲下十个,请菩萨与三老复回宝殿,一则谢劳,二来做个“人参果会”。众小仙遂调开桌椅,铺设丹盘,请菩萨坐了上面正席,三老左席,唐僧右席,镇元子前席相陪,各食了一个。有诗为证。诗曰:
万寿山中古洞天,人参一熟九千年。
灵根现出芽枝损,甘露滋生果叶全。
三老喜逢皆旧契,四僧幸遇是前缘。
自今会服人参果,尽是长生不老仙。
此时菩萨与三老各吃了一个,唐僧始知是仙家宝贝,也吃了一个。悟空三人,亦各吃一个。镇元子陪了一个。本观仙众分吃了一个。【观音、三老、镇元子共吃了五个,唐僧师徒和众小仙吃了五个,还剩十三个:印证“贞观十三年”“相良积了十三库金银”。】行者才谢了菩萨回上普陀岩,送三星径转蓬莱岛。镇元子却又安排蔬酒,与行者结为兄弟。
嵇康《答难养生论》说:“顺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
唐代独孤及《阮公啸台颂》说:“豪视泰山,囊括浩气,颓然自得,与造化者为友……神和天倪,迹寄穷途。物我两忘,独与化俱。”
南宋詹初《寒松阁集》说:“至大者天也,至广者地也,天地之间至贵者人也……尽人之道,则为人而可以与天地并。”
宋末元初谢枋(bìng)得《交信录序》说:“交者,精神有契,道德有同……无上下,无贵贱,无死生。”
吕坤《呻吟语·修身》说:“以古人为契友,以天地为知己。”
清代刘一明《注吕祖百字碑》说:“性命双修,明通天地造化之机,而与天地为一矣。”
清代金缨《格言联璧·惠吉》说:“理欲交争,肺腑成为吴越;物我一体,参商终是兄弟。”
梭罗《瓦尔登湖》说:“最美好、最温柔、最纯洁、最鼓舞人心的相处,很可能是人和自然的相处。”
这才是不打不成相识,两家合了一家。【佛道合一,天人合一。唐代上官仪《劝封禅表》说:“乾元惟大,播四序而无言;坤仪盖厚,宁万象而复一。”】师徒四众,喜喜欢欢,天晚歇了。那长老才是:有缘吃得草还丹,长寿苦捱妖怪难。毕竟到明日如何作别,且听下回分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庆南山老君洞门联,源出《道德经》
万寿山五庄观镇元大仙的人参果,由清风明月看管,吸纳天地精华,凝聚自然奥妙,与蟠桃异曲同工,是天地的美妙果实,象征道法自然,厚德载物。
唐代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司马光《迂书·无为赞》有言:“治心以正,保躬以静。进退有义,得失有命。守道在己,成功则天。夫复何为,莫非自然。”
《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郎中王龙溪先生畿》说:“良知是造化之精灵,吾人当以造化为学。”
清代蓝鼎元《棉阳学准》说:“存吾厚道,在顺其自然,行其当然。 ”
用心品味这大自然的奥妙,吸取大自然对我们的种种启示,我们的心灵与天地同在。“五庄”,即“五行”。人参果“遇金而落”,所以应该由金猴去敲下来;人参果“遇木而枯”,所以,“木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人参果“遇土而入”,所以沙僧认识人参果,并吃得津津有味;人参果“遇火而焦”,所以悟空被清风明月骂得怒火中烧时,毁掉了人参果树;人参果“遇水而化”,所以应该由观音菩萨净瓶里的清净之水来救活。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西游记》是关于心灵的寓言。什么是心灵的长生不老呢?《道德经》说得明白:“死而不亡者寿。”于上天,品味“自强不息”的奥妙;于大地,品味“厚德载物”的真谛:则此心足以“死而不亡”。
王阳明《题灌山小隐》诗曰:“一自移家入紫烟,深林住久遂忘年。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清风明月虽殷勤,天地奥妙少人识。清风明月这样骂唐僧:“这和尚在口舌场中、是非海里,弄得肉眼凡胎,不识我仙家异宝。”也骂尽了名利场中人。
宋代白玉蟾《紫清指玄集》说:“欲不必遣而心自静,心不必澄而神自清。一念不生,万幻俱寝,身驭扶摇,神游恢漠,方知道风清月白。”心猿是心的化身,是智慧的化身;沙僧是脾的化身,是和谐的化身。对是非名利悟空,悟净,智慧平和,大自然的奥妙自然沁人心脾。所以悟空、悟净吃人参果品得津津有味。天蓬元帅曾列坐天上蟠桃会,是因为“自强不息”乃是“悟能”的核心内涵。但八戒同时是欲望的化身。《庄子·大宗师》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当我们利欲熏心、人欲横流时,哪里还品得出什么大自然的启示!
“镇元大仙”是地仙,是厚德载物的化身,也代表着大自然。就像五行山可以压制我们不知天高地厚的心灵一样,镇元子也可以镇住我们不知安分的元神。
面对被心火摧毁的人参果树,福禄寿星、东华帝君,瀛洲九老,都束手无策,倒是“道法自然,厚德载物”的奥妙,可以助人“添福”“添禄”“添寿”,可以补益仙风道骨。五台山南山寺十方堂联曰:“十方善,十方缘,十方结果;同修道,同修德,同修成仙。”所以医活人参果之后,福禄寿星也各吃了一个。
太上老君的金刚琢,融汇佛家《金刚经》的悟空诸色、无欲则刚;观音的净瓶、杨柳,则融汇道家的清净无为、以柔克刚。观音救活草还丹,同时吃了一个,寓意佛道合一,佛道互补。道家应借鉴佛家智慧,草还丹境界也有益于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