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重读(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018-05-27 13:59:57)
标签:

杂谈

分类: 《论语》重读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语出《论语·卫灵公》。

  一般人都容易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信、自立、自强如此理解也无不可,因为这句话在《论语》中是独立存在的。我常对学生讲:学习的本质是自学,修养的本质是自觉。自觉,就是梁晓声所言“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自学,则包括两层含义:自己学习和为自己学习。

  《论语·宪问》就有相关的意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真正的学习,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涵养、提升自己的品格、净化自己的气质;普通人则是为了父母师长的期望、为了别人看得起自己、为了别人设定的分数线或者招聘条件而学习——一句话,为“媚俗”(米兰·昆德拉语)而学习。

 求诸己”,更应有的含义是:遇到问题,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求诸己”,即《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遇到问题,多反省自己,少指责别人。
  这里“躬自厚”的“躬”字,特别关键。桐城派刘开说:“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矛盾产生时,普通人的第一反应,是掩盖过失,推卸责任;是别人错了,自己没错“躬”,就是反过来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是反省。

  东汉荀悦《申鉴·政体》中说:“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若乃肆情于身,而绳欲于众……舍己之所易,责人之所难,怨之本也。”

  《旧唐书·房玄龄传》亦载:“(房玄龄)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贞观贤相可谓身体力行。

  北宋林逋《省心录》对此颇多感悟: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责人者不全交,自恕者不改过。”
 己所有者,可以望人,而不敢责人也;己所无者,可以规人,而不敢怒人也。故恕者推己以及人,不执己以量人。”

  北宋贤相范纯仁(范仲淹之子)则将前人智慧概括成:“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清代魏禧说:“人于横逆来时,愤怒如火,忽一思及自己原有不是,不觉怒情燥火涣然冰消。乃知‘自反’二字真是省事、养气、讨便宜、求快乐最上法门,切莫认作道学家虚笼头语看过。” 反省,不仅是处人、处世之道,更是处己之道,是此心和谐快乐的关键所在。反省是修养:不断反省自己,才有进步;看到他人的优点而非错误,看到世界的美好而非不足,保持心灵对世界的高满意度,才有幸福。

  但在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圈,真正的反省并不容易。

  隋代王通在《中说•关朗》中说:“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在我看来,文中子王通的话——“闻过”和“知耻”——恰恰是自相矛盾的。

  正如顾炎武《日知录》强调,“国之四维,耻尤为要”“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中国文化是耻感文化,即面子文化。
  《论语》中有着大量耻感文化的印记。
  《论语·学而》:“恭近于礼,远耻辱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巧言、令色、足恭(花言巧语、阳奉阴违、溜须拍马),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泰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
  《论语·子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宪问》“邦有道,谷(当官领俸禄);邦无道,谷,耻也。” 
……                                          
  西方基督教的“原罪”文化和忏悔意识,使人更容易反省。在耻感文化中,认错是很没有面子的,反省也就特别艰难。同为血债累累的战败国,德、日两国面对战争罪行,态度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此。

  比如人们熟知的“孔雀东南飞”故事,正是因为面子,刘兰芝和婆婆都自以为是,把认错当成很没面子的事;因为面子,被遣送回家的刘兰芝在自己的亲娘家也如坐针毡;因为面子,从小宠她爱她的哥哥逼她嫁人。而焦仲卿赌气说了一句“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就把夫妻双双逼上绝路,还不是因为面子!事实上,“孔雀东南飞”故事中的所有人物,没有一个认为自己有错,可为什么惨剧发生了?

  佛家认为,阻碍人生走向幸福的,是贪、嗔、痴、疑、慢“五毒”。以此观之,除了不贪之外,刘兰芝其实是四毒俱全。“面子“二字”,就是第五毒“慢”,就是自以为是。
  因为自以为是,刘兰芝外表温柔,内心倔强,敢作敢为;
  因为自以为是,刘兰芝潜意识里拒绝着婆婆的每一次教诲;
  因为自以为是,刘兰芝和婆婆相互看到的全是对方的不足;
……
  因为自以为是,所以商纣王为所欲为,残暴成性;
  因为自以为是,所以项羽不听良言,众叛亲离;
  因为自以为是,世界上多少人成为怨妇和愤青而不自知?
  因为自以为是,多少人看不到他人和世界的美好而变得狂躁抑郁?
  因为自以为是,不懂反省,多少本应幸福的婚姻走向了支离破碎?
  因为自以为是,爆发过多少战争,死亡过多少无辜的人?

  文中子的矛盾,早在《论语》中就存在着,早在孔子之前就存在着。

  儒学的核心是仁学。“仁”者爱人,“仁”的本意是爱。如何爱?“推己及人”,从自己身边的人,从父母兄长爱起。《宋史·范仲淹传》所载范仲淹父子的言行,能帮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推己及人”的内涵。

  早孤的范仲淹官至宰相后,清廉节俭,乐善好施;所有收入除了赡养老母,多数用于置办义庄,供养族人,让族人在义庄里衣食无忧,耕读传家。范仲淹死后,同样官至宰相的儿子范纯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进一步扩大了义庄范围。
  这就是范文正公。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边大爱,是从至亲挚爱开始的。

  《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弟”二字,是解读儒家思想的关键。尊重父母是“孝”,尊重兄长是“弟(悌)”。“孝弟”是“仁”的根本。 “孝弟”是不犯上作乱——“忠”的前提。

  《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无违,就是听话。至此,为什么历史最终选择儒家思想作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统治思想,答案就明晰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如果每一个家庭里子女都听父母的话,而父母都听父母官的话,父母官都听皇上的话,自然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了。
   
  “听话”的前提,当然是说话者不会有错。既然没错,何须反省?
 
  “儒”,本是一种职业,专管祭祀之类的“礼”。凡看过追悼会上致悼词的人都知道,人都已经死了,悼词里是没有一句坏话的。同样,儒家在祭祀能够上得庙堂的每一位先祖时,说的全是些好话。时间久了,儒家自然就相信先人身上全是优点,先人都比后人强了。所以三皇五帝、商汤文王在史书里是那么完美。既然先人制定的“礼”那么完美,后人只需要“克己复礼”就足够了。而儒者就是“礼”的代言人,就是“王者师”。儒者所传,乃天地正道。儒者“当仁不让”“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的自信,天经地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论语·学而》中的这句名言,以前学者解释为,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因迷茫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懈怠而无所得。其实,《论语》中下一句就是:“攻夫异端,斯害也已。”认真想一想,勤于思考的人怎么能叫懈怠呢?这儿的“殆”明显应该是它的另一个常见义“危险”的意思:一天只想入非非而不学习完美的先王之道的人,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样思考的人容易产生异端思想,变得不听话!

  西方人这样证明了万能的上帝不存在:
  请万能的上帝造一块他自己也举不起的石头出来。如果上帝造出来了,这世间有块石头他举不起来;如果他举起来了,这世间有块石头他造不出来。所以这世间十全十美的万能的上帝是不存在的。

  上帝,是西方人造出来的神;三皇五帝、商汤文王、周公之礼,是儒家造出来的神;孔孟朱王,是传统中国造出来的神。

  儒家的背后是周代的封建制:周天子分封儿子们为诸侯,诸侯分封儿子们为卿大夫……封地的大小好坏,取决于老子的意志。儿子该对老子“无违”,天经地义。在中国,“封建”二字,就意味着集权与专制,就意味着一人说了算。天子无戏言,面子第一,何须反省?

  而在欧洲,封建制就是庄园制。庄园不仅是一块地产,而且是一个政权单位。贵族领主在庄园上,不仅有司法权,还有经营权,还有行政管辖权,庄园俨然是一个个独立王国。欧洲封建制意味着分权,意味着国王没有大一统的权力。

  几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也曾走到分崩离析的十字路口,但稳定的汉字文化,总能一次次让天下神奇地“分久必合”。当年北魏孝文帝不得不选择说汉话,并全面学习汉文化,就是因为有语言而无文字的鲜卑族,要创造一种文字,实在太艰难。而西方的字母文字体系,产生独立的语言文字,就相对简单,所以西方小国林立的背后,是不同的语言文字林立。

  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基本特征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干支纪年法为例,六十年一个甲子,周而复始,总在那儿转圈。这和西方的公元纪年法——从公元元年起,一直向前——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农业文明背景下,老年人的生产及处世经验显然是值得下一辈学习的。后辈对前辈“无违”,理所当然。掌握着话语权的焦母们,何须反省?

  农业文明,源于是我中华地大物博。中国,处于世界中心、中和大度之国。这名太给力,太有面子了。我们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我中华大地以外,不过是些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既然这些蛮夷、这些小鬼子都不如我们,我们理所当然应该自信、自足、自高、自大从而自以为是,自我保守封闭。孔子之后,无人超越孔子。我们的文明长期停滞不前,我们后来落后挨打,难道与此无关?
 
  与此相反,古希腊人由于生活在一些小岛上,没法自给自足,必须和别的地方进行物资交换,从而形成了典型的商业文明。而为使商品交换得以顺利进行,他们必须了解并尊重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信仰,从而形成与中华大一统思维明显不同的多元化思维。正因为自己不总是对的,所以容易反省。

  自以为是,碍于面子,是我们很难反省的深层原因;几千年的专制思维定式,已深深嵌入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是我们很难反省的最深层原因。

  我要是日本人,一定会这样想:
  你们可以自称“大中国”,我们当然也可以自称“大日本帝国”。你们可以叫我们“小鬼子”,我们当然也可以称你们“东亚病夫”——那我们曾经帮助你们实现“大东亚共荣”又错哪儿了?我们祭拜那些为“大东亚共荣”献身的英雄们,你们反应那么激烈干嘛?真搞不懂你们。你们说我们不反省,你们中国人几时认过错了?你们的“文革”中,那么多人犯下累累罪恶,可除了巴金老先生外,有几个人真正反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无题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