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肃杀主蕭条,穿越六朝,犹络婉约情愁。其《秋声赋》“开口小,挖掘深”。借童子问答,以起承转合,随景移物换,而述微阐幽。其所论“秋声”,始于宏远,如金戈铁马,惊涛骇浪;止于近微,如壁虫唧唧,触手可及。
能源危机,七国关阐限电;物价飞涨,人心动荡不安;工潮迭起,欧洲政局混乱;走马换帅,党争此起彼落;军演不断,到处人心惶惶。风声鹤泪,疫情传播扩散。千城谈疫人惊恐,万巷排龙做核酸。其它天灾人祸也不断发生。韓国一起乐极生悲的踩塌事件就死了150多人。今年世界非正常死亡人数,或为数十年所罕见。全球股市,牛熊转换,爆跌狂泻,犹无见底迹象。是以,学步欧阳醉翁《秋声赋》作《肃杀赋》以记之。
肃厉杀掠
依中国传统文化,素天之气主“肃杀”,就空间而言,起于亢氐,终于昴毕;就时间而言,指自秋分至冬至。这与常说的“三秋”是交叉概念。但是,主要时间段集中于秋天三个月中。由于不限于秋天三个月,就不宜叫《秋杀赋》,只好名之为《肃杀赋》。甲子历的“三秋”既不是指公历的三个月,也不是阴历的三个月,而是指从立秋至立冬的三个月,亦即“申、酉、戌”三月。又名“夷则、南吕、无射”。九月又名“剥月”。
《贲》,是《易经》第二十二卦;《剥》,是《易经》第二十三卦。《易 · 序卦传》云:“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易 · 杂卦传》云:“剥,烂也。”这两卦前后相承,提示的是“物极必反”的基本原理。粉饰达到极致后,将走向反面,寓有腐败、倒退之义。这与阳极阴生是一样的道理。《剥》艮上坤下,一阳覆五阴,有“床”、“伞”、”盖“、“舆”、“实”、“庐”等形像。《剥》上九是唯一的阳爻,且势不可久。一阳剥尽后,就转化为纯阴的《坤》卦。所以,《剥》藏肃杀之义。
欧阳翁《秋声赋》中说:“夫秋……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物过盛而当杀。”
醉翁在论“肃杀”中间夹了”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这究竟想表达什么内涵?似乎不很明确,或者没有说透彻。因为,人们常说的“春生秋实”或“春华秋实”,侧重点在于强调“春天的辛勤劳动”在“秋天获得了丰收成果”,并无“杀意”。可是,在《易经》的《剥》卦中说的“秋实”却有“杀”意。联系到现实,“秋收”本身就是“杀”!人对槙物断杆刨根,夺其子女,杀之一也;对果实碎壳脱皮,取其果仁,杀之二也;对果仁碾碎加工,杀之三也;加工成原料后,添油加盐,制成不同类食胚,杀之四也;蒸煮油炸,杀之五也;口咬齿嚼,和液入腹,消化于无形,杀之六也。呜呼,“秋实”有知,何“乐”之有?!“乐”者,唯“食”果之人也。如今,人养的宠物也享有此等殊荣。
当然,《易》经《剥》卦爻辞可没有这么说。在六条爻辞中,有三条都是以“床”自下而上腐烂、剥落作类比推理的。说到“床板”的腐烂也就结束了。若就古代的“床”而言,再向上“剥落”也是有内容的。因为古代床上还有一个“顶”,就象英国授予的“博士帽”上的“托坭板”。可是,《剥 ·
上九》爻辞改成了:“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俺手上这本《易经图解》中,给绝大多数爻辞的配图,都只有一幅图画。《乾》《坤》两卦都没有例外。可是,给《剥 ·
上九》爻辞的配图竟有三幅:最上一幅横图是树上挂满“硕果”。横图下分左右两幅立图,左侧是一位王公端坐在有华盖的漂亮马车上;右侧是一位穷百姓悲伤地看着自己被风掀掉屋顶的草房。
这意思就是说,丰收了,硕果累累。但是对不同人而言,“秋实”带来的命运不一样。君子因为硕果丰收,坐上了华贵的车子;小人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屋顶没了。因为《坤》为“舆”,阳爻为“君子”,故有“君子得舆”之象;阴爻为“小人”,如果《剥》卦中最上一爻也变成了阴爻(是必然的趋势),那就相当于“小人”的“屋顶”没有了,故有“小人剥庐”之象。这是用“动态”、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的。有鉴于此,本人在《肃杀赋》中特地对“春华秋实”作了辩证交待:“锄扁剥庐,华盖金舆美食。”就是说,用锄头种地和用扁担挑粮的下等人,房顶坏了,修不起;坐着豪车的上等人品尝硕果的美味。比原爻辞有所“创新发展”。
如果用股市作比喻,说散户总是亏损的多,庄家总是盈利的多,那就“太透”、“太露”,不符合创作诗词的原则。
想想欧阳文忠这么有影响的人,他的这首《秋声赋》似乎在古代的赋中,并不出名;在他的诗文中也不占显赫地位。为何?因为他这首赋的“立意”似乎不太受热衷于从政的儒家继承人认可。用他们惯用的话说,格调不高,没有反映“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甚至还有些消极避世的味道。这体现在醉翁结尾说的话:“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显而易见,欧阳大人作赋之际,已经不复当年鼎力支持范仲淹变法、改革时的“锐气”,或因为范仲淹力推改革,最后却落和被贬外地,客死他乡的悲惨下场。此时,醉翁年过六旬,对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颇多微词,甚至在其管辖范围内拒绝推行。连他的得意门生苏轼早期也不认同王安石的改革。“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不排除就是影射王安石当时的改革举措的。这只是俺的一家之言,没有任何依据。俺可是坚定不移支持王安石改革的,虽然他曾下令将南京的玄武湖填平,改为农田!
或者有些过份!可是,毛泽东说过,矫往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往。你想让中国股市中的庄家不将“风口”上的“热点”股票炒过头,可能吗?!绝对不可能的事。它们宁可炒见顶之后,再“超腰斩”,也要坚定不移地炒过头!因为,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事!懂吗?!当然,无论是谁的事,凡是炒过头的股票,最后的“肃杀”都将不可避免。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仍将如此。
赋尾蛇足
为了争夺果实而互相残杀,是引起古人类战争的重要起因之一。随着社会的进化,战争的起因和形式更趋复杂多样,但就总体而言,战争总是与“争权夺利”捆绑在一道的。就象货币演化成产品交换的“符号”一样,“争权夺利”也相当于是争夺劳动成果的“符号”。获得的权力大小,总是与分得的成果成正比的。只要在战争中最终获胜,当上了皇帝,要什么就有什么,就算不开口要,也会有人将最上乘的“硕果”主动敬贡。
所以,古代“硕果”之大者,莫过于“龙椅”。为了争夺这一“硕果”,亲父子、亲兄弟也可能刀剑相向,以命相争。
三国时代曹植的《七步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笼的。曹植本是曹操
最喜欢的小儿子,曾重点精心培养,未必没有让曹植接班的意图。曹植也的确才华出众,但又太过狂傲,不知收敛。
经常喝酒生事,闹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最离谱的一次,是喝醉后居然肆无忌惮地坐在“龙椅”上自鸣得意,引起曹操的大不满。以至最后将“龙椅”传给了曹丕。而曹丕又是眼中容不得砂子的主。兄弟两为此而争斗是完全可能的事情。故事的情节,或为后人虚构,但曹植作《七步诗》(这诗的名称大抵也是后人加的)的概率很大。传流下来的有两个版本。
《世说新语》的版本是:
煮豆持作羮,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演义》的版本是: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果《七步诗》确为蓸植所作,第一款更象些。一是《世说新语》成书早于《三国演义》;二是更象随口而出,也没有计较句式的多少。后者明显是经罗贯中加工过的”成品“,优点是更加通俗易记。
巧的是,这首《七步诗》中所说的”豆“,也是”秋实“的一种。常人的简单理解,是”豆“受苦了,”豆萁“煎烤自己的兄弟,太不仁道。可是,有没有人想过,豆之所以能顺利成长为豆,全凭豆萁平时输送营养,还要顶风冒雨“扶持”着豆慢慢长大、成熟。秋收后,人们称道、珍爱的是“豆”而非“豆萁”。最后,为了把“豆”做成美食、羮肴,还要让“萁”充当燃料,烧成灰烬,连“泣”的机会都没有。是在釜中被“煮”的“豆”痛苦,还是在釜下被火直接“烧”的“萁”痛苦?是被做成“羹”的凄惨,还是被燃成“灰”的凄惨呢?!所以,这个比喻,看似合理,其实并不精当!若故事是真的,蓸丕大可顺着蓸植的思路做一首类似的诗反唇相讥:
煮豆燃豆萁,萁遭烈火摧。
为使豆扬名,萁先化着灰!
这样一来,蓸丕的境界反而比蓸植高了许多……当然是不可能的!
其实,封建社会中兄弟之间争夺皇位的狗肉账,外人是不可能全部搞清楚的,更不要是说后人。不过,依个人见解,就当皇帝这件事而言,恐怕还是蓸
丕当比蓸植当更适合一些。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成天花天酒地,沉醉于吟诗作赋的人,能当好皇帝。蓸操活着的时候,让蓸植带兵去解蓸仁被关羽的困危,蓸植都敢阳奉阴违,没有去。老爸都指挥不动的人,兄长能指挥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