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禅心
(2014-01-05 17:00:02)
标签:
杂谈情感 |
一直以来,以为禅是高深莫测的,是常人不能理解的;以为禅只能在曲径通幽处,只能在万丈红尘外;以为只有遁入空门,只有黄卷青灯,只有得道高僧才能参悟的。在读了白落梅的书后,这样的想法完全彻底地改变了。其实,禅,并不神秘,也不深奥;你可参禅,他可参禅,我亦可参禅。禅,不在远处、而在身旁,就在红尘里,就在人世间,就在闹市中。参禅不一定要选择场所,不一定要去庙堂古刹,不一定要在深山别院;生活居所可以成为参禅圣地,工作场所可以成为菩提道场。参禅不一定要讲究形式,不一定要薄衣素食;专门盘腿打坐不一定可以参悟,兼顾工作生活不一定不能参悟。心中有禅,则遍地是道场;心中有禅,则到处可以参禅。
禅是什么?一直不懂!恍然大悟间似乎明白:禅,原来就是平常心,是由内而外的平常心,是表里如一的平常心。参禅就是返璞归真,就是回归真我,就是人性回归。参禅不仅是佛教的修持方法,也是基督教的追求。太平天国·洪仁《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就是一个例证。然而,我是医生,什么是医生之禅?什么是医者禅心?细细想来,医者禅心也是平常心,其核心是仁爱,以同一颗仁爱的平常心对待不同的病人,维护生命的至高无上,追求治疗的至善至美,从“生而平等”向“病而平等”、“治而平等”禅变,这,可能就是医生之禅。细细想来,医生是一个最为应该禅修的群体,行医是一个最为合适参禅的行业,医院是一个最为容易参禅的地方。当医生的心中有一棵菩提,当医生的脑海有一盏青灯,医院的一切医护工作就是在参禅,医生的一切医疗行为就是在参禅。
在我看来,一视同仁、不分畛域是禅。不因人而异,对达官与平民、对巨贾与乞丐、对警察与罪犯、对朋友与敌人,都有一样的眼神、一样的语调、一样的表情就是禅;不因病而异,对良性疾病与恶性疾病、对大病与小病、对重病与轻病、对传染病与普通病,都是一样的重视、一样的认真、一样的负责就是禅。世界(日内瓦)《医生宣言》“不以种族、宗教、国籍、政党、政治派别如何及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区别对待病人”就是一个最好的禅意。微笑是可以装扮的,但眼神却无法掩饰。强装的笑容不是真正的笑容,装出来的表情不是禅,发自内心的慈善才是禅,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从原本想不到,到意识到应该如此,就是一个参悟的过程;从根本做不到,到努力做到的过程,就是一个参禅的过程。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心行合一,心静如水,就是一个彻悟。
在我看来,医生的药中有禅,刀下有禅,脸上有禅,眼里有禅。因为医治病人伤病、挽救病人生命的不仅仅只是医生笔下的药,手中的刀,还有真诚的微笑,更有关切的眼神。医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参禅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的动机是为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好服务病人。所以,对医生而言,精益求精是禅。但是,仅仅医术精湛还远远不够,还要医德高尚,德艺双馨。古人的“郎中只有割补之心”胜过现代版本的“医者父母心”。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医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病人的康复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医生的言行举止都可以有禅,也应该有禅。
在我看来,认识自己的不足是禅。《左传·宣公二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医生也是如此,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然而,敢于坦诚自己短处的人少之又少。如果医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可能导致病人生命的丧失时,医生就会正视自己的短板,从而将一个自己没有治愈把握的病人转交给另一个更有经验的医生或另一个更好的医院。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原因有政府、医院及医生三个方面:当地政府、基层医院为了自身的利益,限制病人外转;文人相轻的现象在医生中也有反映。病人来诊时多数情况下是冲着医院的名气而来,对具体医务人员的特长并不了解。因此,为了病人的最佳治疗,医生应该向病人坦诚自己的短处,向其他医生请教,及时邀请会诊或者转科、转院治疗。
在我看来,假话不一定不是禅,真话不一定都是禅。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人是有情感的,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1927年时任中山大学校长的戴季陶先生为医学院题词,要求医生:“医病医身医心”。由此看来,医生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治心救人。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对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的病人,对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病人,恶性肿瘤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一份真实的报告呈现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可能当场晕倒,甚至自杀轻身。此时此刻,一个善意的谎言就是真正的禅。2012年,我收治了一位老师,她因为右下腹痛一直当阑尾炎误治两年,在我科确诊为结肠癌后,老师变得惶惶不可终日。一个原本非常注重个人形象的人变成一个蓬头垢面、衣冠不整的人;一个原本非常讲究卫生的人竟然大便后不冲厕所。对这位老师,我真是后悔告诉她真实病情。还有一位病人,她非常担心自己的肿瘤转移,而实际上肿瘤已经多处转移。为了安抚病人,我与影像科医生、病人亲属三人一起商定:写两份诊断报告,一份真实报告用于病历存档,一份虚假报告给病人本人。当病人看到那份虚假报告时,脸上的愁容一扫而光,灿烂的笑容让我永远难忘。
在我看来,敢于为病人承担风险是禅,打破常规不一定不是禅,墨守成规不一定是禅。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很多情况下是“摸着石头过河”。任何治疗措施都可能存在风险,外科手术尤为如此。人体的解剖结构远非千篇一律,病人的病情却是千变万化,外科手术有太多的例外与意外。程序合理、结果可悲,程序违规、结果可喜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墨守成规、所有的一切都按照医疗常规办事,医生可能平安无事,而很多病人可能失去治疗机会,医学科学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如果抱着千年的本本不放,就不可能有现代医学,就不可有医学的不断发展。糖尿病手术治疗对经典的药物治疗而言是打破常规,微创手术对传统开放手术而言是打破常规,消化溃疡的保守治疗对传统的手术治疗而言是打破常规。只要是为了病人利益的最大化,一切医疗常规均可以、也应该被突破,这才是禅。近三年来,我科收治了一大批80岁以上高龄病人、其中8例90岁以上,最大年龄98岁,经过手术治疗,全部顺利康复出院。这些病人合并多种疾病,年老体弱,手术风险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为病人承担风险的禅心,手术治疗是断然不可能的。92岁的刘老太辗转七家大医院、均以手术风险太高而被婉拒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在我看来,谢绝病人礼物不一定就是禅,相反,接受病人礼物不一定不是禅。一些病人因为担心手术风险、手术前会给医生送礼,在当时无法谢绝的情况下,为了病人的安心,不妨将礼品交科室暂且保管,待手术后或出院前退还给病人。这样的做法可能比当场拒绝病人的礼物更有禅意。而且,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不知道有没有人一辈子没有送过礼物,也不知道有没有人一辈子没有受过礼物;医生也是如此,不知道有没有医生一辈子没有受过病人的礼物?我是一个宁可花钱,不愿欠情的人。接受了他人的帮助,如果未能回赠,自己会寝食难安。茫茫人海,病人中一定有如我一样的人。92岁刘老太住院期间,家属多次给我送红包,均被我谢绝,老人出院后家属又送来红包,我把它交给了护士长,结果引起了病人家属的极度不安。曾老师是我的一位病人,八年前我为她做了肿瘤手术,老人得知我计划去美国探亲,说要送礼物给孩子。老人第三次给我送来礼物时,我仍然不肯接受。老人说“我80岁了,来回跑几十里不容易,我是真心实意的,您如果还不受,我只能去邮局寄给您了“。这种情况下,是受还是拒?如何才是禅?
我不是禅师,也不是医圣,只是一个俗人。但是,我希望参悟、向往禅定。虽然,我远没有做到一言一语为禅,一举一动是禅。但是,我会努力,努力在医疗实践中参禅,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参禅。经过努力,我尽管极有可能做不到百分之百的禅定,但是,我会努力无限地接近。这,就是我的人生追求,也是我的庄严承诺。
后记:本文被《抗癌之窗》2014;5:63-66收录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