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是本书
(2013-02-19 14:47:31)
标签:
杂谈情感 |
病人是本书,一本活生生的百科全书。
病人是本书,书中有最珍贵的医学知识。临床医学,尤其是外科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医生是在医疗实践中成长的,所以才有“看一百次,不如动手做一次”之说。医生是病人培养出来的,医生真正的老师是病人,而不是在课堂上讲课的教师。教科书里学到的知识是共性的,而每一个病人是特殊的;同一种疾病,不同病人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同;相反,同一个病人,不同疾病可能有相同表现。有人说“良医救人,庸医杀人”。实际上,没有医生是不犯错误的,良医与庸医的区别不是良医不犯错误,而是犯错误的多少,以及从错误中学到了什么?做医学生时,我们从解剖学标本上看到的组织器官是死的,是静态的,而病人是活的,是动态的。我第一次单独做阑尾切除术时,因为找不到阑尾,只好请住院总医生来指导。几十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住院总医生的训话“这不是阑尾吗?阑尾出来找你了,它认识你,你不认识它。”阑尾切除术是一个简单的初级手术,所有的医学生都几乎学过、做过阑尾切除术,但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误诊、误治仍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没有认真阅读病人。所以,临床医生要认真阅读病人,读得越透,诊治越正确;读得越多,经验越丰富。读病人不同于读教材,他要求医生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身体,深入了解病情。一名良医一定是一位认真阅读病人这本书的读者。
病人是本书,书中有珍贵的人生体验。人生考验,莫大于生死;对疾病的恐惧,莫大于恶性肿瘤。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但是,生病后的态度、表现则千差万别。对待疾病,有人消极,有人积极;对待肿瘤,有人悲观,有人乐观;对待不幸,有人抱怨,有人承受。1998年我为一位直肠癌合并肝转移的患者实施了手术,尽管肝脏病灶不足1cm,但是从分期上她已经是第四期了。2012年底她来复查时仍然非常健康,无任何转移或复发表现。我问她有什么秘诀,她说先生是领导干部,对家属要求严格,手术后不到一个月,即回到单位上班,一直工作到正常退休。病人爱好运动,每天晚上坚持街边跳舞一个小时。我问她是否经常担心恶性肿瘤复发转移,她说工作太忙、运动太high、家务太多,根本没有时间考虑。Z小姐是一位刚过20岁的女孩子,腹部恶性肿瘤经历4次手术,每次来住院时都是笑容满面,乐观无比,病人最后一次来住院时,已经全身多处转移,生命危在旦夕。我告诉她已经没有机会再次手术时,她反过来安慰我“没关系,不要难过,我要独自去香格里拉旅行,找一个圣洁、安静的地方死去。”W先生是一位腹膜后肿瘤病人,由于肿瘤侵犯神经,病人疼痛无比,但他紧咬牙关,一声不吭,默默忍受,以免影响其他病人休息。仔细阅读病人,我们一定会常常感动、时时感悟,会倍加珍惜生命、快乐生活、善待自己。
病人是本书,书中有珍贵的社会阅历。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过程、生活环境、工作经历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生活态度、社会观点、价值取向不同,病人也是如此。F老先生本是大学老师,抗日战争爆发后,先生积极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政府号召,投笔从戎,杀敌报国,并多次荣获勋章。1949年后,先生的抗日义举不但没有得到褒扬,反而因为曾经的国军经历受尽折磨。先生来住院时已经是95岁高龄,我问老人是否后悔,先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如果日寇再犯,我虽然不能冲锋了,但是我可以替青年人挡子弹”。Z女士,早年与丈夫一起从美丽杭州去到千里戈壁,投身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工作,退休后回到杭州。国家没有为他们安置住房,他们自己买不起房,只好来广州与子女同住。老人身患恶性肿瘤,单位要求她回杭州治疗,考虑到杭州没有子女照顾,老人选择在广州治疗,因此单位只予报销部分治疗费用,我建议老人打报告向政府部门说明情况,老人说不愿意给国家添麻烦。自己的一位同乡,长期在深圳打工,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毅然放弃了治疗,说“与其花几万元治病,还不如把这些钱留给孩子。”C女士是一位加拿大华侨,住院期间,看到医院的病人衣服不够方便,于是自己设计、自己掏钱为病人做了几百套衣裤。Y先生住院期间看到科室的微波炉及电脑不够,出院后主动为科室送来微波炉及电脑。实际上,每一个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就看医生是否愿意听,愿意看,愿意读。
病人是本书,书中有珍贵的专业知识。人人都会生病,因此医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人,而每一个病人都有不同的职业与专业。阅读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的病人,会学到很多不同专业的知识。Z女士是大学中文系教授,她送了一本叶嘉莹前辈亲自签名的《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使我对初唐及盛唐诗人的政治、文化、生活背景有了更多的了解,对“隐”与“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X先生与H先生分别是抽象派、写实派画家,自己先后两次参加了他们的画展,画展时他们给自己讲述了不同画派的产生及其演变。C先生是一位桥梁专家,他给自己介绍了很多桥梁知识,并带自己到黄埔大桥施工现场参观。S先生是一位地理学家,住院期间教了我钟乳石、溶洞、喀斯特地貌的一些知识。L女士是一位蜡染专家,她带我参观了蜡染的整个工序,还让我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件蜡染T恤。Z先生是一位著名哲学家,他送我一本自己编写的《西学中的夜行》,读后使我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更加认同“儒法表里,道一贯之”、“道法自然、出神入化”。
病人是本书,就看医生是否愿意读?关于书籍的价值及读书的意义,历朝历代、国内国外都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其中以宋朝赵恒皇帝的《励学篇》流传最广:“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用现代理念去解释就是“开卷有益”,“读书改变命运”。我想,即使是时至今日,乃至是100年后,1000年后,用赵恒皇帝的话来鞭策自己、规劝学生勤奋读书仍然是合适的。认真阅读病人,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收获更多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病人是本书,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后记:本文完成并上传于2013年2月19日凌晨美国Notting
后记:本文被《抗癌之窗》 2014;1:24-26收录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