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故事
(2012-11-30 00:01:46)
标签:
杂谈情感 |
一本书,一故事
《实用急诊科手册》第二版
代前言
时光飞逝!《实用急诊科手册》自1993年10月出版至今19年过去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19年恐怕不到一眨眼的功夫,只是一个瞬间。但是,19年的时光,对本书作者而言,却是一段沧桑而悲情的经历:多数作者已经退休,有的甚至仙逝…….。而且,19年的时光,对本书来讲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实用急诊科手册》的多次印刷以及科学出版社10余年后的主动再版,说明了本书的价值与生命力,间接印证了读者对本书的喜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没有急诊科,只有急诊室。急诊医生由各个科室轮流派出,没有专门而固定的急诊专业医生。随着医学发展,全国大中城市医院的急诊室逐步独立成为专门的急诊科,来自不同专业的医生换岗成为专职急诊科医生。由于急诊科的通科接诊要求与快速反应特性,此时此地,急诊医生的专业背景反而成为一个局限,专业特长反而成了一块短板。而且,广大基层医院专业划分较粗,医务人员数量较少,急诊医生是全科医生。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自己迫切需要一本内容全面、携带方便的通用急诊参考书。但是,当时的急诊手册都是按专科编写的,如急诊内科手册、急诊外科手册、急诊儿科手册、急诊妇产科手册等等。国内没有一本供专业急诊医务人员使用的通科急诊手册。有鉴于此,编写一本针对专业急诊科医务人员的通科手册的想法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有想法就行动是自己的一个习惯。接下来的工作便是联系出版社、编写样稿、提交选题报告。科学出版社到底是我国一流的出版社,冠名“科学”二字足以说明该出版社的认真与负责。科学出版社居然为一本谈不上科学的小手册专门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论证会,与会专家都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学者,有上海瑞金医院的蒋健教授、上海长征医院的高翰教授、上海新华医院的许学霖教授、上海长海医院的华积德教授、杨瑞和教授。会议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召开,科学出版社的陈沪铭主任亲自主持会议并记录。与会专家一致高度评价编写一本急诊科手册的重要意义,《实用急诊科手册》因而迅速获得科学出版社的立项。
本书是自己第一次担任主编,而自己当时只是一位在读博士生,其困难可想而知。好在有恩师华积德教授、徐洁护士长、龚德敬主任的真诚帮助与大力支持,才使本书顺利付梓与出版。导师华积德教授当时年过花甲,不仅自己亲自编写,更邀请了很多名家参与编写工作,从而为本手册的质量提供了最为坚实的保证。本手册从设想到成书,凝集了百余人的心血与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导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如果没有导师的鼎立支持,设想永远只会停留在脑海里,而不会变为现实。更为可贵的是,导师主动提出不担任主编,我们多次请求,均被导师婉言谢绝。导师的高尚品德与人梯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本书是自己的处女作,自己也是特别认真,特别投入,边学边写,边写边学。当时没有电脑,每一个字是作者们在400格稿纸上一笔一划写成的,102万字的书稿加图表堆积起来近一米高。手册成稿之际,我们忐忑不安、诚惶诚恐地拿着书稿,请吴孟超院士作序,吴老欣然命笔。书稿的后期加工及校对工作由自己独自完成,自己白天做试验,晚上忙书稿,在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里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在那个没有窗户的闷热小屋里不知道流淌了多少汗水。1993年10月,《实用急诊科手册》正式出版时,自己已经毕业离开了上海。收到科学出版社寄来的成书时,自己的确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还要激动,还要兴奋。
2009年仲秋,科学出版社的潘志坚主任专程来到广州,给我带来了《实用急诊科手册》的电子书稿,邀请我再版。自己当时变换工作单位不久,心神未定;而且正在编写《围手术期病理生理与临床》,实在没有精力。再版工作一拖再拖,到2011年才正式启动。本次再版,出版社要求:基本结构不变,只对内容进行更新。为了编写方便,我们试图采用原班人马,由于多数作者已经退休,无力参与编写工作,所以绝大部分内容邀请新人参与修订与编写。科学快速进步,医学迅猛发展,原来的许多知识显得明显陈旧,我们再版时,不仅对原来的内容进行了更新,部分章节完全重写,而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从而使本书跟得上医学的前进步伐、满足得了临床的实际需要,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服务患者。为了尊重原作者,修订部分署名时全部保留了原来的作者名字。
本书是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单位部分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期待《实用急诊科手册》第二版获得第一版同样的认可,希望下次再版不会在19年后。在即将付之梨枣之际,本人衷心感谢所有编写人员的辛勤劳动,衷心感谢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谢全体读者的真诚帮助。
谨以本书献给《实用急诊科手册》第一版的审定专家:华积德教授、高翰教授、杨瑞和教授、蒋健教授、周自永教授、黄怀钧教授、王凤霞教授。
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
于广州拙绿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