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指数
(2009-03-15 03:12:14)
标签:
健康体质指数 |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是国际上通用的体格评价指标,它的计算方法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即BMI=kg/m2。例如,石某2009年3月体重74kg,身高1.68m,其BMI为[74÷(1.68ⅹ1.68)]=26.22。该计算方法适合18至65岁的人群使用,儿童、发育中的青少年、孕妇、乳母、老人及肌肉发达者除外。1835年比利时数学家Lambert Adolphe Jacques Quetelet(奎特雷)在其著作《A Treatise on M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 Faculties(ISBN 0820110612)》中首次描述BMI的计算方法,所以BMI有时又称为Quetelet指数。20世纪80年代BMI逐渐引起公共卫生机构的关注,1995年WHO正式提出并推荐BMI的体态分级标准。
BMI是目前临床上判断营养状态与体态的最重要、最常用手段;根据MBI值,临床上可将营养不良分为3级:17-18.4为I级、16-16.9为II级、<16为III级。BMI的体态分级标准如下:
分级 |
WHO标准 |
欧美标准 |
亚洲标准 |
中国标准 |
低体重 |
<18.5 |
<20 |
<18.5 |
<18.5 |
正常范围 |
18.5-24.99 |
20-24.99 |
18.5-22.99 |
18.5-23.99 |
超重 |
25-29.99 |
25-29.99 |
23-26.99 |
24-26.99 |
肥胖I级 |
30-34.99 |
30-34.99 |
27-29.99 |
27-29.99 |
肥胖II级 |
35-39.99 |
35-39.99 |
30-39.99 |
30-39.99 |
肥胖III级 |
>40 |
>40 |
>40 |
>40 |
BMI可用于预测寿命与手术死亡风险。研究表明:BMI<16和>40者,其健康生存超过65岁的可能性、他们对手术的耐受力均显著低于BMI正常者,即他们的寿命较短、手术死亡率较高;手术死亡率最低者为BMI=20-22人群。英国Liverpool大学2003年总结报告英国24家医院955例食管或胃切除术患者,手术死亡率为12%。究其原因,肥胖是影响手术死亡率的独立因素。BMI预测手术死亡风险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McCulloch P, et al. BMJ 2003;327:1192-7.]。进一步研究发现,适度的肥胖对某些疾病,包括手术后死亡率有保护作用,此即所谓的“肥胖矛盾现象(obesity paradox)”。Devenport DL等观察7543例血管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前危险因素及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发现其分布呈U:即低体重者及III级肥胖者手术前危险因素最多,手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最高,而超重及I级肥胖者最低;排除年龄、性别及手术类型后,手术后死亡率以I级肥胖者最低,手术后并发症以III肥胖者最高,后者感染、血栓形成及肾脏疾病发生率较高[Davenport DL, et al.J Vasc Surg 2009;49:140-7]。
MBI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有天然的联系。MS俗称富裕综合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制定的新标准,确认MS必须具备:(1)中心性肥胖:以腰围(cm)作为诊断标准,不同人种的腰围切点如下:欧洲人:男性≥94、女性≥80,其它种族(包括中国人):男性≥90、女性≥80;(2)另加下列4因素中任意2项:①甘油三酯水平升高>1.7 mmol/L,或已接受针对此脂质异常的特殊治疗;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男性<1103mmol/L, 女性<1129mmol/L或已接受针对此脂质异常的特殊治疗; ③血压升高: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5mmHg,或此前已被诊断为高血压而接受治疗;④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5.6mmol/L,或已被诊断为II型糖尿病。即所谓四高一低综合征:高腰围、高甘油三酯、高血压、高血糖、低HDL-C。此外,BMI的增加还与中风、心脏病、糖尿病、痛风等代谢相关疾病密不可分。
BMI与肿瘤发生率密切相关。研究发现,BMI的增加与男性直肠癌、结肠癌、皮肤癌,及女性乳癌、胰腺癌、甲状腺癌、结肠癌有关。男性BMI每增加5点,患食道癌的风险就会增加52%,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则增加33%。对女性而言,BMI每增加5点,患子宫癌或胆囊癌的风险会增加59%,患食道癌的风险增加51%,患肾癌的比例也会增加9%。同时,无论男女,BMI的增长都会增加患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风险。Suzuki R等人报告,BMI每增加5点,绝经后乳腺癌发生风险增加33%,而绝经前乳腺癌发生风险减少10%,他们因此提出,体重控制是预防绝经后ER/PR阳性乳腺癌的有效措施[Suzuki R, et al.Int J Cancer 2009;124:698-712]。但是,有研究发现,BMI与结肠癌患者的手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无关[Meyerhardt JA, et al.J Clin Oncol 2008;26:4109-15]。
此外,根据作者本人观察,BMI有职业特征,似乎与人生成就、社会认同有关。演艺界女星其BMI普遍处于正常值下限,钟丽緹18.3、刘嘉玲18.3、梁咏琪17.9、袁咏仪15.9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体力工作者如农民、工人其BMI多数正常,脑力工作者如公务员其BMI多数较高。如果我们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高级管理人员或领导干部其身高普遍较高,体重普遍较重,BMI值较大:中央领导如此,地方领导亦如此;行政干部如此,专业干部亦如此;国内如此,国外亦如此。本人将该现象概括为“高贵—贵重—重要”。身材高大者,容易被人注意,因此他们更加容易获得所谓“尊贵”的职位(优势职位),此乃“高贵”,由高而贵;处于“尊贵”职位的人士,多数为脑力工作者,由于体力活动较少,营养较好,他们体重普遍较重,此乃“贵重”,由贵而重;体重较重者与体重较轻者比较,他们获得的社会认同更多,在人们的心目中更加显要,此乃“重要”,由重而要。
BMI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参数,也没有一个共同的世界标准。首先,其正常参考值有种族差异。BMI的种族差异已如前述,欧美人平均BMI为20-25,亚洲人为18.5-23,前者较后者为高;其次,在同一种族内,BMI存在地区、城乡、年代、年龄特征,并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同为汉族人,北方汉族人其BMI值高于南方汉族人,城市居民BMI高于农村居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BMI在逐渐增加。我国曾经于1959、1982、2002年分别进行过3次全国性营养调查,数据表明:2002年我国20-40岁城市男性平均BMI高于女性,45岁以后城市女性BMI反过来高于男性;城市各年龄组男性青少年BMI均高于相应的农村居民,2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差距逐渐增大;15岁以下及30岁以上城市女性BMI均高于农村;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总体上各年龄组男性居民BMI随经济水平升高而增加;与1992年相比,2002年我国居民BMI明显增加,29岁以上各年龄组城市男性BMI平均增加了1,60岁以上城市女性平均BMI增加了4。我国2002年18-44岁、45-59岁及60岁以上男性/女性居民BMI分别为22.7/22.5、22.9/23.7、22.4/22.9,体现出明显的年龄及性别特异性。
在营养领域里,我们不太重视实际体重,而是非常关注理想体重。理想体重的计算公式如下:男性=(身高cm-80)ⅹ0.7±10%、女性=(身高cm-70)ⅹ0.6±10%;有人认为:最好体形BMI值为:女性=19、男性=22;最美体形体重为:女性=19ⅹ身高m2、男性=22ⅹ身高m2。此外,要想生育一个身材高大的孩子,遗传为第一重要因素,俗话说“父矮,矮一人;娘矮,矮一群”,提示子女的身高与母亲身高关系更加密切。后天因素有两个最为重要:运动与奶制品:协调性运动如打蓝球会显著增加儿童身高,儿童的身高在一定程度上与奶制品摄入量成正比。
但是,一些专家表示,过度依赖BMI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并不科学。例如,阿诺德·施瓦辛格被授予宇宙健美先生称号时,其BMI为33。BMI是评估体重与身高比例的工具,并不能反映身体脂肪的含量,而脂肪含量过高才是危害健康的因素。当衡量体重与心脏病风险的关系时,不是一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身体中的脂肪比例、BMI和腰围等数据同样重要。按照1998年美国NIH的BMI标准,美国55%的成人超重或肥胖,2008年这一比例达到了66.3%。当任何一个标准将大多数人列为异常时,我们不应该认为是人群异常,而应该检讨该标准是否符合实际水平。尽管如此,BMI仍是被广泛使用的健康标准。部分原因是由于它易于计算,而且花费便宜。其他方法往往耗时,而且也未必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