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之泪 (Tears On The Heather)
(2008-10-21 23:58:16)
标签:
杂谈音乐 |
2007年3月6日,朋友通过Email发送给我一首无名曲,在完全不经意中我下载,在完全不经意中我试听,听着听着,我全身心被它溶化了。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分不清自己是灵还是人?只有真正的灵性之人,才能真正被美所震慑,我一个俗人为何也会被音乐而感动?我不知道自己在那?在人间?在天堂?此曲只应天上有,我何以在人间听到?记得当时是一个雨夜,初春的夜雨将世间凡尘洗得干干净净,初春的夜雨将人脑俗念洗得无影无踪,我自己也觉得被雨洗了一样;记得当时夜深了、人静了,窗外春雨润物无声,房内音乐空谷足音。我静静地、舒展地坐在书房的沙发上,在柔美的台灯旁,在凸静恬然的音乐中细细品味其中的真谛,闭目冥思遐想,忘却烦嚣,忘却自我。一遍一遍的听着,品着,品着,听着………曲音悠扬的音乐将我带入一种神秘境界:天地宇宙,万物一体;世间本无物,何处惹尘埃!
2007年6月28日,朋友再Email告诉我曲名叫《石楠之类》。2008年4月12日下午,我去医院特诊外科病房看病人,无意间听到那首找了很久的touch my heart的乐曲,当时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我立刻问值班护士乐出何处?她带我来到护理站的CD播放机前,找到那首叫《石林之泪》的曲子,是森林狂想曲专辑的一首。护士长得知我喜欢,一周后买了给我。写该博文时我在baidu.com上搜索才知道,该曲出自爱尔兰享誉名声的菲尔·柯尔特(Phil Coulter)之手,正确的名称为《石楠之泪》,英文名是Tears on the Heather,而不是Tears of the Heather。
菲尔·柯尔特是最为优秀的爱尔兰钢琴演奏家、编曲家。《石楠之泪》是一首移民的悲歌,描写了一个心碎的母亲站在爱尔兰西部的海岸上穿过大西洋遥望美国,思念她将再不会见到的女儿和儿子。森林,鸟鸣;大海,鸥唱;海面浩渺,心怀旷荡!不同乐器或交替或融合,散发出一股神秘力量。听着空灵的排笛,伴着拨奏的竖琴,我仿佛飘荡在无边的草原,宁静、无忧、怀古;我仿佛飘荡在浩瀚的海面,飘渺、旷远、悠长。天地之间气息伸展到地平线的边缘;音乐深入骨髓,音乐融进血液。抒发出一曲舒缓怡人的旋律,融合出一种宁静祥和的音韵。千年文明的回音,渺茫未来的怀想。
总觉得这《石楠之泪》是一个很奇怪的名字,到现在我也无法理解它的意思。如果先看到这个曲名,我想我是不会有找来一聆精妙的想法的。可是,在我还不知曲名的时候,听到电脑里流淌出的音符,立刻就被那影影绰绰、缥缈空灵的旋律给吸引住了,让我陷入到那柔和优雅并带着一丝悲凄的音符里去。结果,就连这匪夷所思的名字也无法把我拉出来了。因此,我很庆幸,我没有因为它令人费解的名字而错过它。也许,这就是缘分。
人世间也是如此,并非任何一件美丽的东西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我们天天都可能因为一个普通的名字而错过一件美丽的东西。认识一个人,也有这样的偶然。谁说初见是最美丽的,纳兰性德一定不懂,其实只有心灵相通的瞬间,才是最美丽的时刻;如果班婕妤知道这一点,就不会让后人为其发出“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的慨叹了。其实,真正最美的时刻,是在用心去体会到对方的感情的时候,犹如在不知曲名的情况下去品味《石楠之泪》。那颗纯洁而明亮的心,没有丝毫旁枝侧藤的身影,如同这首曲子的旋律,因为它的空灵与纯净,让人感受到最纯粹的宁静祥和。
周日,我与朋友一起听着《石楠之泪》,一起谈着徐志摩,谈着《人间四月天》,谈着胡适的《追悼志摩》。徐志摩在生活、在工作中的极致追求:唯美、唯爱、唯自由,尽管为俗人所不解,但是却被永远传诵。我突然想到,情爱的浪漫,生活的品味,其实就在于它那种心灵相通的圣洁高贵,就在于它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虚无缥缈;再完美的爱情,再高雅的生活,一旦被俗世困扰,都会失去它的灵气,甚至,变成心的束缚……终于懂得,应该换一种方式去生活,去追求,不要时间和空间的承载,不要现实和世俗的包裹,只要,永远保持它的圣洁与虚无,永远在心里,保留一份,它的美好……
少一点现实,多一份理想;少一点拥有,多一份追求!少一点世俗,多一份虚无!这就是《石楠之泪》给我的启示。
PS:(1)Heather,石楠属植物,蔷薇科,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北美,材质坚硬,纹理密致,可为伞柄、秤杆、算珠子等用,或栽培供观赏。(2)《石楠之泪》始写于2008年10月20日晚上,完成于2008年10月21日晚上!但是,为它写点什么的冲动早在第一次听到它就有了。写完后,反复阅读,反复修改近20遍,以前写任何一篇文章从未有过如此耐心。天籁之音《石楠之泪》一直伴随着我!
后记:本博文被中山大学报2008-11-20第三版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