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德清:为何有那么多偶像剧“道德检察官”

(2012-02-27 17:37:22)
标签:

少儿

柏拉图

偶像剧

宋体

杂谈

分类: 戏谑录

于德清

 

近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时下,各式各样的青春偶像剧越来越多,受到青少年追捧。不过,不少人担心部分劣质偶像剧可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0.5%的受访者担心偶像剧泛滥误导青少年,仅4.6%的人表示不担心。受访者中,80后占37.9%70后占36.4% 63.5%的受访者是家长;92.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看偶像剧。

关于偶像剧误导青少年的争论是个老话题。在20余年前,当笔者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就听过不少这样的论调。在被偶像剧“误导”多年之后,笔者的孩子一代看来仍然没有逃脱偶像剧的“魔爪”,也存在被“误导”的风险。

如此诡异的“误导”论,为何多年不散,为何到了现在仍然有那么多人自认偶像剧的“道德检察官”?这或许是更加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看来,如果不是青少年被偶像剧误导了多年,就是不同年龄阶段的成年人被误导了N年。

报道显示,受访者认为,早恋、拜金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偶像剧对青少年的三大负面影响。可是如果我们想一想,如果没有偶像剧,早恋、拜金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不是很多青少年的正常想法?

早恋实在是人性的常态。从生理上来说,男孩女孩到了青少年时期,第二性征就已经非常明显,青春期的萌动就已经开始。大家看看《红楼梦》里的宝玉和黛玉,也就是青少年时期的爱情,这算不算早恋?那时候,只有《西厢记》,而没有偶像剧。

再说说“拜金”,其实何谓“拜金”,很多人并没有想清楚。一个人向往财富,希望过富裕的生活,恐怕并没有什么错。如果说为了追求金钱而丧失人格、底线是拜金的话,其实,现在很多偶像剧恰恰是将这类人塑造成负面典型的。偶像剧确实存在类型化的问题,几乎在不断地重复王子与公主、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原型,可是在偶像剧中很难找到,王子和女巫、流氓和公主结合的故事。

偶像剧确实有些非现实感,童话故事也是非现实的,童话同样会让孩子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不知道为何很多家长,不反童话,而反偶像剧呢?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想入非非的年纪,头脑中充满幻想反倒是正常的。如果,孩子太切实际了,反而让人觉得可怕。

在对偶像剧的质疑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家长视角,如63.5%的受访者是家长。一系列缺乏逻辑的指责背后,实际让人看到的则是,多年以来家长意志的蛮横、专断并未发生改变。其既缺乏对孩子的尊重,也充满了对孩子们的不信任。虽然,青少年思想不成熟,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可也不是白痴,也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他们同样会思考、会选择,有些时候比大人看问题更真。

家长如果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了问题,更应该反思的是,自己和孩子的沟通出了怎样的问题,自己是否尽到了责任,而不是将问题推卸到偶像剧身上。

当然,多年来,在关于偶像剧误导青少年的讨论中,青少年的声音几乎永远缺席。这或许表明,一直到今天的成年人世界和主流舆论,都从来没有把他们的意见和话语权当回事。青少年仍然属于“被误导”、“被选择”、“被沉默”的人群。

社会要维持正常运转,确实需要一些主流的和基本的价值观。可是,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中,价值观又必然是多元的。实际上,只要不是牵扯到大是大非的问题,人们固然可以不认同某些价值观,但没有权力强迫别人也不去认同。家长确实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负有引导责任,却不能以“道德检察官”自居,强制孩子只能接受某些所谓“正确”的价值观。而这种强制,其实也正是所谓代沟之源。

在偶像剧误导青少年论的背后,笔者似乎又听到了老柏拉图的声音——将诗人赶出理想国。他老人家的理由和今天很多家长的想法差不多,荷马等游吟诗人过度夸大了英雄的痛苦、嫉妒等等不良情感,不利于理想国中青年们勇毅、无畏品格的培养。原来《荷马史诗》就相当于古希腊的偶像剧。和柏拉图老先生相比,一些中国家长的道德觉悟,太低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