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梁”是历史遴选出来的
(2011-07-18 20:26: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戏谑录 |
于德清
“中华脊梁”已经被一地鸡毛包围。
不管,这个活动收不收钱、合不合法,不管这些人评选的是“中华脊梁”还是“共和国脊梁”,都不过是一场闹剧。
“中华脊梁”、“共和国脊梁”——这些名头都太大了。如果有人不顾天雷滚滚,硬要成为什么“脊梁”也就罢了,问题是,谁又有资格把这“脊梁奖”给他/她呢?不知道,谁有资格代表中华来评选、颁奖,哪一个中华儿女又给了他们授权?
如果,我们一定要用“中华脊梁”、“共和国脊梁”这样的词语,或许首先要想一想,这个人的脊梁够不够硬,能不能担得起历朝历代中华儿女以及数代几十亿共和国公民的命运。
“脊梁”不是评出来的,也不是拿钱砸出来的,而是历史遴选出来的。这个“脊梁奖”不是一种主动的参评,而是一种被动筛选的结果。这里边我们很难说,“中华脊梁”“共和国脊梁”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在历史当中,在无数人的心目当中。
一说到“脊梁”,大家都会提到鲁迅那句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取法的人,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的脊梁。”不管这话说得有多好,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是鲁迅先生的标准,仍然不是历史的标准。
不过,我们一定相信,历史的遴选肯定只会比鲁迅先生的更加严格,更加准确。众所周知,真相可能会被当代隐瞒,但是历史不会说谎。在经过数十年、成百上千年的时光之后,任何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功绩与过 错,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出来。一代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当代人可能会被当代人所蒙蔽,但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一旦放在足够长的时间纬度之内,就会被突破,真相总有一天会以无限接近事实的方式再度呈现出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脊梁奖”的筛选都如此困难,要经过若干年才有结果。有些人物能否获得“脊梁奖”,或许非常容易判定,其并不需要经过太长的时间。这其实也是历史的遴选。这样的遴选至少也要经历这样两个过程:一是放在历史中去定位、比较;另外,就是获得了公众广泛的认可。
而刚才所讲的最苛刻的历史遴选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人的价值确实难以一时盖棺定论,需要时间的检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也是一套严密的防作弊程序。它能防止那些通过造假、欺骗、威胁、贿赂等手段在当代获得“脊梁奖”的人,拿到历史颁发的“终身成就脊梁奖”。
和历史的遴选相比,只能说,如今那些评选“脊梁奖”和参选“脊梁奖”的人,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中,都流淌着荒唐和无知。
如果一个人有一点自知之明,有一点廉耻之心,就不会和他们的“脊梁奖”扯上半分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