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奶源
(2010-08-19 17:21:08)
标签:
奶源原奶奶农三聚氰胺乳制品中国杂谈 |
分类: 正经录 |
于德清
因三聚氰胺事件信用破产的国产奶业,在激素奶粉的疑云中,再次遭遇信任危机。尽管事件尚未明了,却从事实上进一步加深了公众的印象——国产奶粉是不值得信任的。事件发展到现在这一地步,中国快速发展的乳制品行业应该进行反思了。
如今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国产乳制品行业的商业模式出了问题。现在,在境外上市的国产乳制品企业不在少数,从快速扩张到大规模上市,这样的事情可以发生在高新技术企业,但是,作为传统行业的乳制品业也表现如此,实在有些令人匪夷所思。这意味着,这个行业必然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他们不再投入巨资去建设自己的奶源,而将重点投入到品牌塑造与市场营销。
对于一个强大的乳企来说,必须要有自己的牧场,要养奶牛。拥有自己的奶源往往伴随着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等问题,尤其要面临奶牛蓄养环节出现的疾病等风险,所以,现在大多数中国的乳企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这对于乳企来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奶源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和风险,都被转移到了奶农身上。不过,这种多快好省的模式也就意味着,原奶的生产环节是不可控制的,原奶的质量也是没有保障的。这是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根源。
由于国内的奶源是不可信赖的。所以,有很多企业又采取了内外结合、奶源国际化的模式。尤其是奶粉生产商,把奶源甚至是生产基地设在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在国内他们则只专心于品牌营销。虽然上述国家和地区是国际公认的优质奶源生产地,比国内的奶源更有保障,但是,对国产乳企来说,同样面临奶源质量不可控的问题。而且由于奶源在国外,必然导致监控与管理的成本大大增加。
奶源问题实质上是中国乳企的阿喀琉斯之踵。现在,最危险的问题在于,无论是有关政府部门还是整个牛奶产业,并未从三聚氰胺事件中吸收教训,不是致力于如何提升奶源的水平,反而以保护奶农利益为由,将原奶的国家标准进一步放宽。
前不久,卫生部公布了原奶新国标。其中备受争议的,一是蛋白质含量,新国标中,蛋白含量每100克含2.8克,这个数字低于国际标准3.0克,也低于1986年旧国标的2.95克;二是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原奶新国标不是顺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趋势,反而“急流勇退”,其传递的政策信号是,有关政府部门无意于加强原奶生产环节的监管。这也可能意味着,对于原奶环节中出现的激素、抗生素等等问题,也将不可能拿出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今后,中国的乳品企业仍然随时都可能爆发食品安全问题。最终,中国的消费者将会彻底失去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并将拒绝消费。如此短视的行为,最后还是会把奶农逼上杀牛、倒奶的绝境。
更恶劣的是,如此宽松的国标,对于那些致力于提高奶源品质的奶农和生产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负面激励。这对中国奶源产业的升级,也缺乏积极的价值。
事实上,提升中国奶源的品质和管理水平并非不可能。比如说,完全可以通过奶农入股以及组织奶农合作社的方式,来解决奶牛散养、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而乳企也可以通过参股、控股的方式对这个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只有将资本与管理注入到奶源产业当中,中国的乳企才能解决基础性的问题。现在,乳企有现成的收购原奶的渠道,要想实现这些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困难。中国的市场如此之大,不可能指望外国的奶牛来哺乳中国的下一代。中国奶源乃是中国乳企的立足之本。
各个乳企不要整天炒作什么高科技的概念,连最基本的原奶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又有谁相信呢?奶源问题不解决,恐怕所有的中国人对国产奶粉和牛奶都不会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