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面“重化工时代”公共安全之忧

(2010-08-04 17:50:27)
标签:

重化工

公共安全

产业转移

化工企业

环境风险

中国

杂谈

分类: 正经录

于德清

 

728上午10左右,南京市塑料四厂的厂区发生了可燃气体管道的泄露爆炸,造成数百人伤亡。同日中午12点左右,吉林市两家化工厂仓库被洪水冲毁,7000余只化工原料桶被冲入松花江,严重威胁着下游民众的饮水安全。

一天同发的两起事故,令公众不禁这样的疑问,“化工厂何以成了威胁公共安全的‘定时炸弹’”?不久前,大连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如果不是及时把大火扑灭,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在7月份,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化工企业事故也有多起。所幸,均未造成严重社会后果。

如今,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踏进了重化工时代的大门。化工企业事故频发则提醒公众,重化工时代带来的不只是环境污染,还有对公共安全的威胁。这个问题不仅与现在的化工企业相关,而且也是今后各级政府和社会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重化工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到了新世纪这个产业转移的步伐逐渐加快。实际上,早在6年前,中国是否进入了“重化工时代”,就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时间飞逝,当年的争论已经被事实平息。而近年来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又形成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重化工产业转型的势头。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天津等地,不是纷纷引进大型的重化工项目,就是出台规划试图在当地建设重化工产业基地。去年9月,天津就提出了要把“南港工业区建成世界级重化工产业功能区”的口号。这也使重化工产业转移的浪潮进一步提速。

客观而言,中国进入“重化工时代”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重化工产业的升级,是在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所走过的道路。因此,重化工企业的污染问题和对公共安全的威胁,也就不可避免。问题在于,有关方面,对此是否有充分的认识与足够的制度安排。

现在,实际上已经出现了重化工产业转移与安全防范机制脱节的现象。2006711,原国家环保总局通报称,松花江事件后启动的全国化工石化项目环境风险大排查行动完成。结果显示,总投资近10152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潘岳说,中国的化工石化行业存在着严重的布局性环境风险。尽管公众不知道,南京塑料四厂与吉林的两家化工厂是否在上次的排查之列,然而,其布局的不合理却是一致的。问题在于,这种选址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在之后的新建项目上,是否得到了扭转?而今后的重化工之路又能否吸取教训,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应该看到,这种布局的不合理有历史因素,如迅猛地城市化进程,让原来的郊区变成了市区。很多地方政府实质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将这些居民身边的“定时炸弹”搬迁到安全地带。如南京塑料四厂就已经实行搬迁,发生事故的原厂址正在进行拆迁,进行房地产开发。然而,“不幸”还是因为粗放式地拆迁发生了。这其实就暴露了问题的另一面,即当前对化工企业安全监管的漏洞以及企业自身安全意识的缺乏。

对于那些已经不合理存在的重化工企业,如何将其安全威胁降到最低,唯有依赖安全监管制度和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化工厂的拆迁作业与一般的拆迁不同是常事,拆迁方理应对其潜在的危险,有充分的施工方案与应急预案。甚至,当地的安检机构应该在场监督拆迁。

显然,这两起事件说明,有些地方政府机构和企业在享受着重化工时代红利的同时,尚没有同步重视其对公共安全的潜在威胁。

鉴于近来连续发生的多起恶性事故,公众还是期待,有关方面不只是停留于个案的惩处,而是能够从全局和未来着眼,健全和完善安监机制,以破解重化工时代公众的安全隐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