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德清:《辞海》新版与“快女”的权力

(2009-08-24 10:04:15)
标签:

《辞海》

启蒙主义

维基百科

杂谈

分类: 正经录

于德清


《辞海》每10年会修订一次,这次就增加了1万多条新的词目。新增词条包括“神舟”系列宇宙飞船、3G、电子商务、虚拟局域网等内容,磁浮列车、动车、动车组、混合动力汽车、鸟巢、水立方也亮相新《辞海》。“快女”等词汇之没有入选,据说是为了保持品位,且这种大众娱乐现象既缺乏稳定性,又没有多少深刻的社会价值。

福柯认为,知识即是权力。他说,能够表现出来有知识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因为这样的话你可以有权威地说出别人是什么样的和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而各类字典、辞书乃至百科全书,所起到的正是对事物一种基本性的解释作用。因此,编篡《辞海》之类辞书就成为知识与权力关系的基础。

在欧洲的中世纪,教会垄断了对知识的解释与传播,其做法的极致是曾把《圣经》列为禁书。其后,宗教改革和启蒙主义打破了教会对知识的专制。其代表之一即是狄德罗等编篡的《百科全书》。然而,启蒙主义的灵魂仍然是理性主义,《百科全书》虽把教会推落下马,却又立刻建构起了现代知识分子阶层的权威,建立了一种新的知识与权力秩序。这种新的秩序仍然是封闭性的和为少数人所掌握的。这不但确立了现代知识分子阶层的优越地位,而且极易导致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相勾结,把知识变成欺骗和奴役大众的暴政工具。

因此,网络时代维基百科的出现成为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维基百科模式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开放性生产与分享。首先,网络的虚拟性质让现实世界身份的权威性没有了意义;其次,维基百科也不再有一个权威的编委会,参与者是每一个对此有兴趣的网民。这就保证了无论是编者还是内容都是开放的,因而从理论上来讲,在维基百科这个平台上,所产生的知识将是无限的。在无限面前,将没有任何绝对的权威可言。另外,对参与维基百科的人来说,这项工作又是没有功利目的,他们以知识的传播与分享为目的。知识不再为某些人或社会阶层所垄断,反映的是基于大众的知识诉求。维基百科背后的知识与权力关系与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的知识权力秩序截然不同,所折射的是大众权力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崛起。大众的觉醒则当拜启蒙主义所赐。没有启蒙主义,就不会现代社会以及现代大学,因此,也就不会有知识在大众中的普及。启蒙主义自己制造了自己的掘墓人。大众并非乌和之众,也不是非理性的代名词。

而在中国,知识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紧密关系也是非常明确的。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初期,知识就作为一种权力而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对知识的垄断也成为一个集权、专制政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后来,科举制度的发明虽避免了某一社会阶层对知识的垄断,却也进一步强化了儒家作为正统知识的社会性地位。于是,中国古代文人与官员本质上是两位一体。由此,中国古代字典与辞书的编篡,并非百科全书学派的方式,而是一直作为官方权力体系的一部分来运作。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康熙字典》。

《辞海》其实即延续了中国古代传统,也受到了西方启蒙主义的影响。因此,新版《辞海》对新词语的收录表现出来的古典主义偏好,并不令人意外。《辞海》编委对“快女”所表现出的傲慢与自负,并非他们不解风情,而是他们与大众之间从本质上就是敌对的和格格不入的。新版《辞海》对“快女”的拒绝,是对大众的蔑视,也是以顽固地姿态排斥当下,并拒绝进入未来。

然而,我们不能不说破的一个事实是,维基百科的出现宣告了启蒙主义的终结。维基百科模式也将以其无限强大的功能,而让一切现代和前现代意义上的同类书籍变成废纸一堆。或许《辞海》新版也将成为绝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