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德清:没了季羡林国学界有何损失

(2009-07-14 11:19:46)
标签:

季羡林先生

国学大师

吐火罗

复兴

杂谈

分类: 戏谑录

于德清

季羡林与任继愈两位老先生,为人为文都是非常令人值得钦佩的,尤其是他们晚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表现,更是值得后来人好好学习。

余虽然曾想学习梵文,但是由于定力不佳,还是没能付诸实践,因此,于季羡林先生的专业成就自然不敢妄加评论。而对于精通梵语的人士,也是素来敬仰。众所周知,季羡林一生主要治学于东方学,研究的是偏冷的梵文、巴利文以及吐火罗文。季先生说自己不是什么国学大师,我也就认为他说的肯定没错,他的确不是什么国学大师。到了晚年,季羡林被公众舆论张冠李戴搞起了国学专业,真可谓是造化弄人。

这个世界上还会说梵文的还有一些人,懂巴利文的已然不多,而还会说吐火罗语的地球人恐怕比当年懂相对论的人更难找了。季羡林先生的离去,于国学复兴的影响,尚看不出来,但是,因着他的离去,吐火罗文化却有从存在转变为虚无的现实危险。而一种文化的消失,也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情,其程度恐怕不弱于华南虎的灭绝。吐火罗文之所以难以找到传人并发扬光大,或许最根本的原因是,这是一门几乎无用的学问。吐火罗人早已经消失,这个文明本身已经灭亡,因此,对这门学问的研究当然不会得到研究对象的慷慨馈赠,而研究它的用途只是对于东方学有用。记得二十余年前,媒体对季羡林报道皆把吐火罗文当作其学术的亮点,然而,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季先生声名日隆,吐火罗文仍然没有渡过生死之劫,实在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

与吐火罗文所面临的绝境相比,以中国人之人丁兴旺,国学一时半会尚无断绝之忧。国学复兴的大将们却如丧考妣,对国学的未来作忧心忡忡状,实在不知所谓何为?他们是真不懂季羡林先生,还是假不懂?更有甚者,不惜违背逝者的意志,仍然坚持要给季先生戴上国学大师的高帽。这难免有些令人愤慨。

季羡林先生倘非有修养、有智慧,恐怕早就如其他大师一般从神坛摔下。那些置季先生的安危于不顾,仍然要把他往神坛上抬的人,看来不是别有用心,就是要夹带私货。今年年初,季羡林先生就国学发表了四点意见:即读古文须读繁体字;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古文今译毁灭中华文化;振兴国学须从娃娃抓起。此说一出,某些国学复兴干将如获至宝,立刻上升为“季四点”,大有以此为国学复兴纲领之意。此事说,季羡林固然头脑清醒,但是却无法阻止被人利用,被当作一块国学复兴的招牌。由此,季老仙逝对有些人来说,不能不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尤其是对于那些致力于国学商业复兴的人士来说,这个损失是可以准确地用金钱来衡量的。

想来,东土已经若干年无真学问,已经若干年无真大师,如是方有如今文化界之聒噪不绝于耳。20余年来,官方和民间对传统文化各取所需,而传统文化真正需要什么却鲜有人问津。季羡林先生以研究冷僻学问而得到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实在是一件有悖常理的事情;而他又带着国学大师的社会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亦不无荒诞的社会效果。而我们之所以能够目睹种种之怪现状,盖因为我们曾经有过文化的断层,在一个文化废墟上自然会生长出种种新奇的事情。总之,季羡林先生是令人尊敬的,而有些现实是令人憎恶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