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心电图肌钙蛋白健康 |
分类: 心血管病 |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通常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溃疡,并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完全性或非完全性闭塞。临床表现为突发胸痛、长时间不缓解,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心肌缺血性损害,但不伴ST段抬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高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病理基础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特征为梗死不超过心室壁的1/2,范围超过一支血管的供血区,可能由于心内膜下血供最差;或由于冠脉病变广泛,但无斑块破裂和继发性血栓形成;或由于无斑块破溃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完全闭塞,但很快自行再通;或由于全身低血压导致关注不足;无Q波。又称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2.诊断标准
(1)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患者会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有濒死感,一般在静息时发生,疼痛持续时间>30分钟,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2)典型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患者做心电图时,无病理性Q波,仅有ST段和T波变化,如ST段压低≥0.05mV和(或)T波倒置;V5、V6导联R波电压增高;QT间期延长等。
(3)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异常:患者肌钙蛋白(cTn)升高和(或)下降,至少一次数值高于99%的参考值上限时,需考虑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除了上述情况可以作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还可以结合超声心动图、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对疾病做出诊断。
3.治疗措施
早期保守治疗策略为先行积极的抗心肌缺血、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抗凝药、β受体阻滞药、硝酸酯类药物、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择期根据病情决定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重建术。
对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宜尽早实施冠脉介入治疗。早期介入治疗策略为1~3天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重建术。
5.护理
(1)饮食护理:给予低脂易消化的清淡饮食,限制富含胆固醇的食品,如鸡蛋、肥肉等摄入。为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不宜过饱,应少食多餐。
(2)保持排便通畅:鼓励患者适当食用蔬菜、蜂蜜、香蕉,促进肠道润滑,保持1~2天排便1次,必要时可用缓泻药。
前一篇: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药物有哪些?
后一篇:靶向药为根治老年痴呆带来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