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2点后睡眠,心血管病风险最高

标签:
睡眠猝死心肌梗塞卒中健康 |
分类: 养生保健 |
近日,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成年人晚上10至11点入睡心血管病风险最低;而12点以后入睡,心血管病风险最高。
研究分析了英国生物银行88026名居民的资料。使用腕式装置收集了7天入睡与觉醒的数据。平均随访5.7年。
研究显示,入睡时间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晚上10点前入睡、10点至11点、11至12点入睡和12点以后入睡,心血管病发生率分别为3.82/100人年、2.78/100人年、3.32/100人年和4.29/100人年。
心血管病发生风险在12点后睡觉者中最高,在10至11点入睡者中最低。在考虑了睡眠时长和睡眠规律后,研究显示,与晚上10至11点入睡者相比,在12点及以后入睡者心血管病风险增加了29%,10点前入睡增加了25%的风险。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晚上入睡时间与心血管病的关系,在女性更为显著。且较短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规律也均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阅读延伸
长期熬夜对心血管有哪些危害?
1.增加高血压发病:长期熬夜往往会引起高血压疾病的发生,而高血压反过来又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现象的发生,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引起冠心病。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长期熬夜往往导致夜间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久而久之,会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现象的发生,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引起冠心病发生。
3.引起主动脉瘤形成:长期熬夜的情况下,有可能引起主动脉内皮损伤,继而引起主动脉瘤现象发生,当主动脉瘤破裂,会引起主动脉夹层,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4.心律失常:长期熬夜者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导致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主要是指心脏的传导冲动、频率、速度、节律和顺序发生异常所导致的疾病,心律失常分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通常会出现头晕、黑蒙、眩晕、心慌等症状。
5.心肌梗死:熬夜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后,心肌耗氧量也会明显增加。受血液供应障碍、血压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可导致心脏本身发生严重的缺血事件,并有可能导致心肌梗死等器质性改变。
平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6.猝死:如果连续3天或者5天熬通霄,不睡觉,人体会出现极度的疲劳,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被抑制,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脉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初期可只表现为反射性的心动过速,但如果继续熬夜,可以出现各种房性或室性早搏,各种早搏如果频繁出现,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而出现心跳骤停,即心源性猝死。
前一篇:心脏病发作的8个信号
后一篇:残余胆固醇高,寿命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