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足痛的常见原因

标签:
足跟痛足弓塌陷糖尿病足慢性病健康 |
分类: 养生保健 |
人的双脚常被誉为“第二心脏”,可见它的重要性。临床中,足和踝经常被“绑定”,合称“足踝”。别看名字短,足踝包含着极其复杂的结构,光是骨骼就涉及到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共28块,关节就更加复杂了。
俗话讲“人老腿先老”,脚也躲不过。调查显示,我国约89%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疾病,常导致他们不想出门、窝在家里,进而影响全身健康。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骨骼、软骨极易磨损老化,韧带也会松弛变性,常导致老年人出现足跟痛、足弓塌陷等情况;全身代谢性疾病也常来“落井下石”,尤其是糖尿病足。
1.足跟痛:痛法不同。足跟痛是一种老年人极为常见的足部退行性现象。由于老年人平时走路较少,且足底皮肤、肌肉变软,加上皮下脂肪变薄、组成筋膜的纤维组织逐渐失去弹性,一旦受累、受凉,极易出现足跟痛。如果是起床下地痛,很可能是筋膜受伤了,也就是足底筋膜炎;如果是晚上痛,可能是跟骨长了骨刺,造成了无菌性炎症;如果是整个脚跟痛,内侧还有块状物,需排查足跟纤维脂肪垫炎。
2.足弓塌陷:脚底内侧痛。足弓塌陷是老年退行性病变的一个表现。上了年纪后,足底肌肉、韧带松弛、骨骼结构改变,会导致原有足弓的弹性逐渐消失,造成足弓塌陷,脚就成了“平板”。一旦足弓消失,走路、站立时足底没有任何缓冲,直接接触地面,血管、神经受到压迫,常可导致走不动路,走几步路或站一会儿脚底内侧就开始痛,甚至会影响腰椎、颈椎。
3.糖尿病足:发凉无知觉。目前,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已达3550万,而糖尿病足是糖友截肢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好,糖友的神经、血管发生病变,就会导致下肢供血不足、足部知觉减退,出现糖尿病足。患者常感觉双脚发凉,严重情况下可出现缺血、溃烂、感染等问题。除了控好血糖、穿着合适的鞋子、注意保暖,老年糖友更要每天检查双脚皮肤是否完好,如有破损或异常,需及时就医。
4.骨关节炎:由于老年人大多数都会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所以一般会出现骨关节病,当老年人脚部关节出现骨性关节炎时,就会造成脚部的疼痛。
5.痛风:由于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代谢功能也会出现减慢,所以当老年人体内的嘌呤代谢功能发生异常时,就会导致老年人血液中的尿酸升高,进而导致痛风的出现,也会导致出现脚疼。
6.骨质增生:局部的骨质增生或骨刺或者退行病变引起的,会刺激周围的组织,引起疼痛不适。用x光检查可以发现足跟骨关节部位会出现形状大小不同的骨刺。其特征为长期下地行走或久坐后起身行走,都会引起脚跟疼痛,而且这种疼痛会反复出现。治疗上应注意休息和保暖,口服抗骨质增生和氨糖类的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增生明显引起疼痛剧烈,也可以采取封闭或者小针刀治疗。
7.劳损性疾病:长期劳损在老年人中也比较常见,慢性劳损主要表现为跖筋膜炎、跟骨后滑膜炎、跟垫痛、根管综合征等。在日常生活中走路时间过长或久站不稳,足底劳累过多,常由于受凉劳累会引起组织释放过多的酸性物质,表现为局部的酸痛,可以热水泡脚,外用活血止痛的膏药,疼痛明显口服非甾体的止痛药。
8.血管疾病:由于血管的病变会导致局部的缺血,从而导致疼痛,需要及时的进行血管彩超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可以进行保守或者手术治疗。
9.类风湿性关节炎:由于局部的滑膜增生引起肿胀、关节变形,需要及时的给予类风湿性因子检查,积极的给予抗风湿、抗免疫治疗。
前一篇:血压为何夜间升高?
后一篇:脑中风高危人群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