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高血脂健康 |
分类: 心血管病 |
血压长期超标,不仅会让血管变硬,心脏逐渐变形,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心脏也更容易衰竭。
研究共纳入6911名无明确心血管病的高血压患者,在平均3.3年随访期间,共出现77例心衰事件。在此期间,研究人员预测了参与者的心衰风险,并将他们根据收缩压干预试验分为低、中、高心衰风险组。在对参与者分别进行了强化降压(收缩压目标值<120毫米汞柱)与标准降压(收缩压目标值<140毫米汞柱)后发现,接受强化降压的参与者,心衰风险显著降低。其中,低风险者降低14%,中风险者降低46%,高风险者降低54%。研究人员称,因为随访时间较短,该研究可能会低估心衰风险较低患者在强化降压治疗中的获益,但优先针对心衰风险最高的患者进行强化降压,可能有助降低心衰负担。也就是说,强化降压虽然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风险增加,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仍应采取这类治疗策略,以取得最大程度的心血管获益。
阅读延伸
高血压是心力衰竭的罪魁祸首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是美国65岁以上人群住院的首位原因。心衰的死亡率高,25%的新发患者在1年内死亡,且常反复入院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害生命,也造成巨额的医疗负担。
而高血压是心衰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91%的患者在出现心衰前已患有高血压,因此,早期控制血压、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的关键。
结合近年涌现出的大量关于心衰研究的新成果,2009年3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对《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更新。5月31日,《指南》修订委员会主席玛丽埃尔?杰瑟普博士,《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加里?弗朗西斯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高润霖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严晓伟教授对新版《指南》做出权威解读。
杰瑟普博士说,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将其分为A、B、C、D四个阶段。A阶段是指有高血压等心衰的高危因素;B阶段是指已经出现心脏的结构性改变,如心脏肥大等;C阶段是指已经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D阶段是指严重的、难治性的心衰。心衰虽然难治疗,但很好预防,即应该从A阶段(高血压)就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到B阶段(心脏肥大),甚至演变成有症状的C阶段(心衰)。所以,控制心衰的关键、有效方法是积极控制高血压。
高润霖院士指出,这种分级方法体现了心衰治疗观念的转变,即从治疗转为预防,强调早期干预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左心室肥厚等,对减少心衰发生、改善患者预后,以及降低整体医疗成本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弗朗西斯博士进一步指出早期干预的重要意义,他说,研究表明,平均收缩压降低2毫米汞柱,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下降约10%;收缩压降低10~12毫米汞柱或舒张压降低5~6毫米汞柱,心衰风险降低52%。这说明,早期有效控制血压,延缓或阻断疾病进展,是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的关键。
“药物治疗是慢性心衰防治的关键环节,”严晓伟教授在介绍心衰防治策略时指出,“ARB类药物(即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心衰各阶段治疗中均有重要作用,对于A阶段患者,ARB类药物可以强效降压,控制心衰的高危因素;对于B阶段患者,ARB类药物可显著减轻左心室肥厚,改善左心室重构,使高危患者初发心衰风险降低37%;对于C阶段患者,ARB类药物可使死亡和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13.2%。”
前一篇:预防冠心病的九种措施
后一篇:这10个部位疼痛警惕急性心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