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冠心病心肌桥心绞痛心肌梗塞健康 |
分类: 心血管病 |
近日,JACC一篇文章就心肌桥的诊断、功能评估以及临床管理进行了阐述。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行走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脂肪中或心外膜深面,但若在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被浅层心肌覆盖,在心肌内走行,就形成了心肌桥。
不同检查手段检出的心肌桥结果不同,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为2%~6%,冠脉CT为19%~22%,尸检研究中为33%~42%。
心肌桥可发生于任何心外膜冠状动脉,最常见于左前降支(约67%~98%),多在近端和中段。
心肌桥的特征是收缩期冠状动脉受挤压,这种挤压可持续至舒张中期甚至晚期,从而影响远端血供。此外还可发生分支窃血。
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节段的长度、走行、覆盖深度、心率、收缩压、交感神经张力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均可不同程度影响远端血供。
心肌桥通常无症状,但也可引起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猝死等。
在影像学评估中,冠脉造影中仅5%显示出典型的“挤奶效应”;冠脉CT检出率较高达58%;OCT可提供更为丰富的心肌桥信息,IVUS适用于心肌桥的冠状动脉内的评估。
此外,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可选择药物治疗,β阻滞剂和钙拮抗剂为一线药物。
但若患者接受最大耐受剂量药物治疗后效果仍不佳,可选择血运重建,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心肌切除术,具体取决于病变长度、深度、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术者专业性和患者的选择。
病变较短、较浅(<2 mm)更适合PCI治疗;心肌桥较深(>5 mm)、较长(>25
mm)或冠状动脉节段不能在舒张期完全解压时,行CABG比心肌切开术更优,不过这一推荐的支持数据较少。
对于无症状心肌桥患者,文章建议要重视危险因素的改善,对冠状动脉性疾病适宜治疗,以及处理其中的诱因。
阅读延伸
心肌桥是什么疾病?
冠状动脉的主干或者分支,正常情况下应该行走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一般在脂肪层,当冠状动脉或者分支在发育过程中被浅层心肌覆盖,行走于心肌内时,覆盖于冠状动脉上的心肌,就叫做心肌桥。常见于左前降支,当其受心肌桥挤压时,可表现为心肌缺血的症状。心肌桥有的比较表浅,一般没有症状,深厚的心肌桥容易出现心绞痛甚至心梗。
心肌桥的临床表现与分型密切相关。
1.表浅型
因心肌桥薄而短,对冠脉血流影响较小,多数可无心肌缺血症状及相应的心电图改变。
2.纵深型
因心肌桥厚而长,对冠脉血流影响大,而出现心绞痛,心电图出现心肌缺血的ST-T改变。如果心肌桥并发冠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或斑块脱落,即可能出现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及相应的心电图改变。心肌桥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时更易出现心肌缺血。如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若病情很严重,又没有及时治疗,很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对有症状的心肌桥及心肌桥处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可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
前一篇:血压升高手指或有4个变化
后一篇:为何“一人中风全家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