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钙化快速进展的预测因素

标签: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糖尿病健康 |
分类: 心血管病 |

冠状动脉钙化在心血管事件和斑块稳定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并且尚未完全了解参与冠状动脉钙化进展的因素。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JAHA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旨在明确冠状动脉钙化快速发展的预测因素。
研究人员选择了在基线和6个月时进行连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检查的患者,分析了钙化指数的变化和钙化进程的预测因子。钙化指数定义为平均钙化弧度与钙化长度的乘积。钙化的快速进展被定义为钙化指数的增加。
在187例进行连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的患者中,基线时,105例(56.1%)患者发现了235个钙化斑块。6个月后,钙化指数在95.3%的钙化斑块中从132.0增加到178.2(P<0.001)。在多变量分析中,糖尿病(比值比[OR]为3.911;P<0.001)、慢性肾脏病(OR为2.432;P=0.037)、富含脂质的斑块(OR为2.698;P=0.034)和巨噬细胞(OR为6.782;P<0.001)是冠状动脉钙化快速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有趣的是,钙化的快速进展与炎症显著减少有关(薄帽纤维状动脉瘤;从21.2%降至11.9%,P=0.003;巨噬细胞;从74.6%降至61.0%,P=0.001)。
由此可见,糖尿病、肾脏疾病、富含脂质的斑块和巨噬细胞是冠状动脉钙化快速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基线时血管炎症和随后的稳定结果可能与钙化斑块快速进展有关。
阅读延伸
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1.年龄、性别:本病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在一些青壮年人甚至儿童的尸检中,也曾发现他拉的动脉有早期的粥样硬化病变,提示这时病变已开始。近年来,临床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男性与女性相比,女性的发病率较低,但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增加。年龄和性别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2.糖尿病:高浓度血糖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缺损,给之类物质穿透到血管内皮外(血管夹层内)创造了条件;同时,糖尿病促进脂质代谢紊乱。因此,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时间越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越严重。
3.血脂异常: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或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相应的载脂蛋白B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载脂蛋白A降低都被认为是危险因素。此外脂蛋白(a)增高也可能是独立危险因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高血压:血压增高与本病关系密切。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患本病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都与本病密切相关。研究证明高血压时血流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力和冲击作用,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和功能障碍,使内膜对脂质的通透性增加。脂质蛋白渗入内膜,单核细胞黏附并迁入内膜,血小板的黏附以及中膜平滑肌细胞迁入内膜等变化,均可促进AS的发生。
5.吸烟: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被动吸烟也是危险因素。
6.其他的危险因素:肥胖;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工作紧迫感者;西方的饮食方式:常进较高热量、含较多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的食物者;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在年龄<50岁时患本病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性情急躁、好胜心和竞争性强、不善于劳逸结合的性格者。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延缓的发生?
1.提高人群对高血压普遍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及时监测。
2.控制高血压:采用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钙通道拮抗药和利尿药等控制血压。
3.保持血胆固醇水平在正常的临界水平以下,调节饮食,适当选用各种降脂药如他汀类等。
4.定期监测血糖,高甘油三脂症患者应有效控制糖尿病。
5.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增加户外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均衡饮食,保持情绪平和等。
前一篇:这4种病易诱发脑出血
后一篇:心脏供血不足时有哪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