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动脉瘤阿司匹林颅内动脉瘤健康杂谈 |
分类: 心血管病 |

导读:9月3日,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等在Stroke杂志发表的小型未破裂动脉瘤研究表明,对于直径<7
mm(小型)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来说,应用阿司匹林和将血压控制良好均可降低颅内动脉瘤生长的风险。
9月3日,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等在Stroke杂志发表的小型未破裂动脉瘤研究表明,对于直径<7
mm(小型)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来说,应用阿司匹林和将血压控制良好均可降低颅内动脉瘤生长的风险。
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平均随访19.6个月期间,与不用阿司匹林者相比,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颅内动脉瘤生长的风险降低了71%;与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相比,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也可降低75%。
研究者发现,在高风险(>1个危险因素)患者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第一年生长的可能性较高;应用阿司匹林者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年累积生长率也高达40/100人年,未用阿司匹林者中则为53.3/100人年。
另外,该研究显示,某些特殊位置的颅内动脉瘤,如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的血管瘤生长的风险是其他位置颅内动脉瘤的2.89倍。
直径为5~<7 mm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也相对容易生长,其生长的风险较直径<5
mm的动脉瘤增加6.61倍。
该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纳入315例伴有小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平均随访19.6个月期间,86.3%接受影像学随访检查。
共113例患者持续服用阿司匹林。随访期间,11.4%的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生长。
阅读延伸
是什么原因促使颅内动脉瘤的产生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会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严重还会导有致命威胁,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颅内动脉瘤非常重要,能有效抑制颅内动脉瘤的恶化,另外规范日常生活,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能从根本上预防颅内动脉瘤的发病,下面为大家介绍此病的病因,了解病因,有效预防。
1.
先天性的脑血管畸形是造成颅内动脉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脑动脉管壁的厚度为身体其他部位同管径动脉的2/3,周围缺乏组织支持,但承受的血流量大,尤其在动脉分叉部,所以脑血管畸形是早期颅内动脉瘤的重要原因之一。
2.平时饮食不健康也是造成颅内动脉瘤的一大因素,过多的摄入高脂肪类的食物,易造成血管堵塞,从而引发颅内动脉瘤。所以,平时应注意饮食规律,注意保持饮食清淡,少吃多餐。
3.其他的一些病症,特别是颅内感染类疾病,也是诱发颅内动脉瘤的重要因素。所以,平时要注意定期体检,发现颅内疾病时要早发现,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避免因感染类疾病引发颅内动脉瘤的病发。
注意事项
要保持心情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颅内动脉瘤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平时工作中注意及时释放压力,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尽量避免情绪上的过度波动。
为何阿司匹林能抑制颅内动脉瘤的生长?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是一种脑动脉性疾病,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从而导致的脑血管瘤样凸起;90%病例的血管腔呈球囊样扩大,而其他病例为梭型、解剖型和真菌性动脉瘤。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无症状,随着现代影像学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动脉瘤破裂后的高死亡率和诸多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经过长时间研究,机体炎性反应已经被认为对颅内动脉瘤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抑制小型颅内动脉瘤生长机制:阿司匹林(Aspirin)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s-1,COX-1)和COX-2在血管损伤后被激活,COX-1和COX-2的激活导致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和血栓烷A2(thromboxanea2,TXA2)等物质增加。其对于动脉瘤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阿司匹林是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可以减少与COX-1抑制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同时仍具有抗炎作用。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不同,阿司匹林不可逆地乙酰化COX-1活性位点内的丝氨酸残基,并修饰COX-2的酶促活性,从而使COX-2产生抗炎性脂蛋白。
尽管对COX-2的这种作用在介导炎症反应中是理想的,但单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数天,从而会导致心血管不良反应。其作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潜在药物,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有研究显示在手术夹闭动脉瘤前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其动脉瘤壁中COX-2、mPGES-1和巨噬细胞表达减低;抗血小板药可通过抵消促炎途径和稳定动脉瘤壁,从而减少SAH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