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所有房颤都有卒中风险

(2020-07-11 05:59:00)
标签:

心房纤颤

心脏病

脑梗塞

脑卒中

健康

分类: 心血管病
所有房颤都有卒中风险
心脏节律性搏动完成全身的血液循环。一旦心房发生纤维性颤动,即房颤,血液就不能按规律泵出,而是在心房内旋转或停滞,易形成血栓。

心房中还有一个很像耳朵的“凹糟”结构,它叫“左心耳”,房颤时这个部位更容易形成血栓。

我们知道,卒中可导致死亡或残疾,其中因房颤生成的血栓导致卒中称为“心源性卒中”,比普通的卒中更危险。普通的卒中可能源于脑血管畸形或狭窄导致的血流阻塞,而心源性卒中形成的血栓阻塞导致的卒中往往是“大卒中”,影响范围大,致死、致残性很强。因此,强调房颤的抗凝治疗,就是为了预防心源性卒中带来的重大健康风险。

在所有的房颤患者中,有一些患者的卒中风险更高,包括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变的患者。因此,在诊疗的过程中要结合多种疾病因素,为患者的发病风险打分,危险积分越高,越应当加强患者卒中的疾病预防教育以及治疗力度,积极预防卒中。

阅读延伸

房颤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1)恢复窦性心律: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2)控制快速心室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
(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对于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

1.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常用药物包括:
(1)β受体阻滞剂: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
(2)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尤其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3)洋地黄: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
(4)胺碘酮:可降低房颤时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5)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房颤病人如果有下列情况,应当进行抗凝治疗:年龄≥65岁;以前有过脑卒中病史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左心房扩大;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血栓。抗凝治疗一定要有专科医生指导,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则没有预防作用。

2.非药物治疗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彻底根治房颤)。
(1)电复律:是指用两个电极片放置在病人胸部的适当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重新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的房颤(如心肌梗死、心率极快、低血压、心绞痛、心衰等),房颤症状严重,病人难以耐受,上次电复律成功,未用药物维持而又复发的房颤。电复律不是根治房颤的方法,病人的房颤往往会复发,而且部分病人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2)导管消融治疗: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
(3)外科迷宫手术:目前主要用于因其他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手术效果好,但是创伤大。
(3)左心耳封堵术: 鉴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以上的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因此,通过切除或封堵左心耳以预防血栓形成显然具有合理性。左心耳封堵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也使患者显著获益,是防治房颤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有禁忌症、且具有栓塞高危因素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预后

脑卒中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非瓣膜病性房颤病人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颤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而且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后果更为严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