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血压心力衰竭血压变异性糖尿病健康 |
分类: 心血管病 |

导读:尽管越来越多地将血压变异性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其与心力衰竭(HF)的关系尚不清楚。近日,糖尿病领域权威杂志Diabetes
Car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评估两个2型糖尿病队列的血压变异性与HF风险之间的关系。
尽管越来越多地将血压变异性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其与心力衰竭(HF)的关系尚不清楚。近日,糖尿病领域权威杂志Diabetes
Car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评估两个2型糖尿病队列的血压变异性与HF风险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的数据来自糖尿病控制心血管风险行动试验(ACCORD)和退伍军人事务糖尿病试验(VADT)。在两个试验中,研究人员均计算了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变异系数(CV)和平均实际变异性(ARV)以及最大和累积平均SBP和DBP。
在ACCORD中,即使调整了其他危险因素和平均血压之后,SBP和DBP的CV和ARV也与HF风险增加相关(例如,CV-SBP:风险比[HR]为1.15,P=0.01;CV-
DBP:HR为1.18,P=0.003)。在VADT中,DBP变异性与HF风险增加相关(ARV-DBP:HR为1.16,P=0.001;
CV-DBP:HR为1.09,P=0.04)。此外,在ACCORD中,基线血压逐渐降低的患者表现出CV-SBP、ARV-SBP和CV-DBP升高的HF风险逐步增加。血压变异性与血压下降有关,而与升高无关。
由此可见,血压变异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HF风险有关,这可能是舒张期缺血的结果。这些结果可能对优化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治疗策略具有临床意义。
阅读延伸
何谓血压变异性
1.概念
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即为血压变异性。通常我们用动态血压标准差(SD,standard
deviation)与变异系数(CV,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动态血压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SD/mean)来表示血压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变异性,或者是一段时间内血压整体发生变化的程度。通常我们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来分析几个小时之间的血压变异性,也可以通过自测血压或者诊所多次测量血压来评价几分钟、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血压变异性,这就是从时间上将血压变异性分为短时和长时变异。若根据血压变异发生的原因,还有生理变异、病理变异和使用药物所导致的变异几种认识。
2.正常人24小时血压的变化规律
将一段时间内对血压的测量值进行描点连线,会形成一条血压的波动曲线。通过24小时动态监测血压变化,多数学者认为正常人24小时血压节律呈双峰双谷,即上午6~10时上升,午后2~3时下降,4~6时又上升,以后缓慢下降直至凌晨2~3时的最低谷值。这样描记形成的昼夜血压波动曲线状如长勺,我们形象的称这种血压为勺型血压。血压的这种昼夜节律适应机体活动变化,能有效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
3.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
同样,对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如果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的幅度超过白天血压的10%,仍称为勺型血压;如果超过20%称为深勺型血压;如果不足10%称为非勺型血压。如果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反而比白天血压要高,称为反勺型血压。这是高血压患者一天内的短时血压变异性。血压发生变异提示人体正常的血压节律消失,这种变异性无论减小或增大都将影响人体机能自我调节,造成相应脏器损害,从而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比如当肾脏不能及时、有效的排泄过多摄入的钠盐时,血容量会增多,容易影响夜间血压,使得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或反而升高,这就是所谓非勺型、反勺型高血压,表现为血压变异减小。血压变异性增大的情况如“晨峰血压”、体位性低血压以及寒冬热夏这种长时间内季节性血压的明显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心脏血管等器官的恶化,且临床治疗可控性较差,影响预后。
前一篇:心衰复发前的10大预警
后一篇:如何实现心脏“逆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