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老年人吃肉多易引起心力衰竭

(2016-11-19 08:42:58)
标签:

中老年

吃肉喝酒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健康

分类: 心血管病

中老年人吃肉多易引起心力衰竭


       年过半百的食肉女性注意啦,美国布朗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到了这个年纪得少吃肉,否则会增加心脏衰竭风险。

中老年人吃肉多易引起心力衰竭

布朗大学阿尔珀特医学院内科医生穆罕默德·巴尔布尔在美国心脏病协会年会上宣布上述研究结果。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4日援引他的话报道,研究人员调查1038785079岁女性在1993年至1998年期间从饮食中摄取的蛋白质数量,在让研究对象自我报告的同时,采用生物标记了解确切的蛋白质摄入量。期间,研究对象都没有心衰现象,等到2005年时,大约1700人出现心衰。研究人员综合考虑年龄、受教育程度、种族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衰风险因素后发现,与吃肉少的调查对象相比,吃肉多的人心衰风险几乎翻了一番,而摄入蛋白质主要为植物蛋白的女性心衰风险更低。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源于动物蛋白的分子机制,动物蛋白会变成有毒分子,影响左心室的功能,从而引起心衰;而且动物蛋白会增加身高体重指数,这也是心衰风险因素之一。

心力衰竭如何保健

1.运动:避免剧烈运动,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缓解症状,包括体力和脑力休息,选择缓慢不过分用力的运动,如步行、慢跑、气功、太极拳等。心功能Ⅰ级,活动不受限;心功能Ⅱ级,限制活动,适当休息;心功能Ⅲ级,卧床休息;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休息。

2.长期卧床患者:要经常做深呼吸运动,并帮助和鼓励做肢体活动,特别是下肢,以防肌肉萎缩。注意静脉栓塞、褥疮、便秘的防治,可用正红花油按摩全身,勤翻身,一般每2h翻身1次,床单要清洁干净、无皱褶。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同时戒烟酒。

3.保持空气新鲜,环境安静:每日定期开窗换气,但避免空气对流,防止患者着凉,温度、湿度适宜,一般冬季注意保暖,室温以22℃~24℃,湿度以50%60%为宜。

4 .保持心情愉快及充足的睡眠:做好心理调节,提高自控能力,慎起居,生活规律,饮食宜清淡,以高维生素、低热量、低盐、少食多餐为主。育龄妇女注意避孕。

急性心衰竭跟慢性心衰竭饮食区别

1.急性心衰竭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低热量饮食,足够的维生素,中等量的蛋白质,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食物要容易消化,以流质和半流质为好,如大米粥、藕粉、蛋花汤、牛奶、酸奶、细面条、饼干、面包片等。

2.慢性心衰竭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避免吃坚硬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容易胀气的食物(如红薯、土豆、南瓜等)。咸菜、酱菜、咸肉、酱油及一切腌制品,均禁忌,另外水量也应控制。

禁食或少食的食物还有油条、油饼、霉豆腐、香肠、咸肉、腊肉、熏鱼、海鱼、咸蛋、酱菜、皮蛋、豆瓣酱、汽水、啤酒等。

 

小贴士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原有心血管疾病或有发生心衰基础的患者,如出现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的症状和体征,则不难诊断为心力衰竭。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静脉压测定等,常可提供诊断依据。诊断时还应包括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诊断以及心功能。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有以下两个主要条件或一个主要条件和两个次要条件者可予诊断。

1.主要条件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呈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肺部职音;心脏扩大;急性肺水肿;奔马律;静脉压升高;肝颈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 踩部水肿;夜间咳嗽;劳累性呼吸困难;肝淤血肿大;胸腔积液;HR>120/分钟;潮气量减少到最大量的1/3

3.心功能状态分级 美国心脏病协会1994年增加了客观评定的标准,根据心电图、运动试验、X线和超声心动图等客观检查作出分级。目前,临床上一般将心功能分4级,心力衰竭分3度。

(1)心功能1(心力衰竭代偿期):日常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心功能不全征象。

(2)心功能2(心力衰竭Ⅰ度):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一般活动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3)心功能3(心力衰竭Ⅱ度):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轻度活动即引起上述征象。

(4)心功能4(心力衰竭Ⅲ度):体力活动重度受限制,任何活动皆引起心功能不全征象,甚而休息时也有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心衰的程度并非固定不变,可从某一度转变为更高或更低程度。有些可逆性心血管疾病,经有效治疗后,心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