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双脚隐藏的15大健康秘密

(2016-02-19 07:10:33)
标签:

双脚

足病

健康

分类: 心血管病

双脚隐藏的15大健康秘密


    很多人往脸上涂一层又一层,脸上的皮肤白皙水嫩,但是脚部的皮肤却不忍直视,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自己的脚双脚出现的细微的变化,在随时提醒着你关于身体的健康问题,今天就向大家解读双脚中隐藏的健康秘密。

  1.脚寒

  脚趾冰凉的一大原因是血液循环差,有时候与吸烟、高血压或心脏病有关。糖尿病失控导致的神经损伤也会导致脚寒。其他病因还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贫血。出现脚寒比较好看医生,查清病因。

  2.脚痛

  长时间穿不合脚的鞋子会导致脚痛。然而,脚痛还应当心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骨折)。篮球和长跑等强度过大的运动容易导致脚部骨折,骨关节炎患者危险更大。脚部灼痛在发生外周神经损伤的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见。脚部灼痛的其他可能病因包括:B族维生素缺乏、脚气、慢性肾病、下肢血液循环差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脚跟疼痛的最常见病因是足底筋膜炎。关节炎、运动过量、鞋子不合脚等也会导致脚痛。

  3.脚肿

  站立过久、长途飞行、妊娠等都可能导致脚肿。脚肿的其他原因还有:血液循环不良、淋巴系统疾病、血栓、肾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4.脚痒

  脚部瘙痒和脱皮可能是脚气真菌感染所致,在2040岁年龄段较常见。接触性皮炎也会导致脚部瘙痒、发红和脱皮。另一大原因可能是牛皮癣。

  5.汗脚

它是一先天性的病态脚,这是由于皮肤里的汗腺功能失调而大量分泌汗液造成的。由于这种脚排汗量过多,使鞋经常处于潮湿,并产生难闻的臭味,加速鞋的腐蚀,使鞋过早破损。由于细菌感染,还易引起皮肤病。因此,我们说汗脚一般不宜穿用透气性、吸湿性差的鞋。

  6.脚抽筋

  锻炼过量或肌肉疲劳是导致脚部突然抽筋(痉挛)的常见病因。其他原因包括:脚部血流量减少、脱水、或者钾、镁和钙失衡、维生素D缺乏等。孕期激素紊乱或甲状腺异常也容易导致脚抽筋。适度锻炼可缓解肌肉疲劳,睡前伸展双脚及经常喝牛奶补钙,都有助预防。

  7.脚趾疼痛

  痛风容易导致大脚趾突然疼痛,并伴随红肿。骨关节炎和拇僵症也会导致大脚趾红肿疼痛。小脚趾(通常是第三第四跖骨)疼痛常与摩顿神经瘤(又称趾间神经瘤)有关。女性患该病的几率是男性的8~10倍。病因通常为外伤或脚趾压力过大。

  8.杵状、爪状或勺状趾

  肺纤维化和肺癌等肺病是杵状趾最常见的病因,但心脏病、肝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某些感染也会导致。爪状脚趾的可能病因包括:糖尿病、酗酒或神经性疾病。运动拉伸、穿特种矫正鞋或手术可以治疗。勺状趾的病因包括:外伤、缺铁或经常接触石油类溶剂等。

  9.趾甲发黄或发白

  真菌感染容易导致趾甲发黄和增厚。趾甲黄厚还可能是淋巴水肿、肺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趾甲发白的原因包括:外伤、感染等。趾甲完整但大部分变白,则可能是肝病、充血性心衰或糖尿病的症状。出现异常应去医院检查,如果及早治疗,趾甲多可恢复正常。

  10.拖脚走路

走路拖脚可能是因为周围神经损伤导致脚部感觉失常所致。研究发现,大约30%的拖脚走路与糖尿病有关。其他原因还包括:脚部炎症和脑血管疾病等。

11.脚伤口不愈

顽固的溃疡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这是由于足部神经受损所致。此外,麦克伦博士认为伤口难以愈合也有可能是皮肤癌的征兆。黑色素瘤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包括脚趾之间,所以检查皮肤时不要漏过双脚。

12.脚趾无毛

美国加州足病医学会主席卡罗林·麦克伦表示,双脚是受神经功能影响的首要部位,因为它们位于心脏和脊柱的最远端。脚趾上的毛发突然变秃,可能说明肢体末梢没有获得充足的血液,应当要求医生进一步检查,及早发现心脏等重要器官的问题。

13.脚麻木

如果你长了神经瘤,或只有一只脚出现麻木感,这可能是由于足部、脚踝或后背的神经萎缩所引起的。麻木多与神经病变有关,最常见的原因是糖尿病、慢性酒精中毒或是化疗副作用。短暂发麻也可能是鞋子太紧造成的。

14.脚趾囊肿

脚趾囊肿实际上是脚部结构存在缺陷所引起的,是遗传因素所决定的;穿了不合适的鞋子也会加重症状。该病只能通过外科手术加以矫正。

15.脚趾发紫

脚趾发紫提示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雷诺氏病、心力衰竭等病症引起,建议看医生。

如果你的脚部只是皮肤干燥,那就抹点沙棘油之类的,然后穿上松松的袜子睡一觉,你会惊喜的发现你脚上的皮肤嫩了好多,这个方法对于皲裂冻疮也有效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