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不仅在于饮食运动

标签:
健康养生饮食运动 |
分类: 养生保健 |

导读:养生的秘诀,不在于饮食,不在于运动,衰弱的缘由,不在于饮酒,不在于作息,归根结底,你的衰老,你的亚健康是压力导致的,而你的健康年轻是正能量赐予的,一个人濒临死亡,如果拥有强大的意志力,也能从死亡的边缘爬回来,你所面临的,一切让你萎靡不振的源头只是压力过大,正能量不足而已,唯有正能量才是点燃生命力的钥匙。
“压力激素”会损伤身体
《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所以医病先医“心”。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因此,这类病,被称为心身性疾病。
因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这三点一线形成了人体的应激反应中心。碰到危机时,它们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在激素的作用下,身体中的各种“资源”被重新调配,减少消化、免疫方面的供给,将重心放到心脏的供血和肌肉的运动中去,以让我们迅速应对危机。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发怒、紧张、贪婪等,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心血管系统也会由于长期过劳而变得格外脆弱。
如果人是快乐的,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
益性激素让人心绪放松,产生快感,这种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状态,可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平衡,促进健康。
“目标”能激发生命活力
个案:今年1月6日,上海交大原校长范绪箕教授度过了他的百岁生日,他至今仍每天做实验、写论文、指导博士研究生。
新的研究表明,“目标感很强”,对健康有益,因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这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进而决定其生理状况。
英国科学家在40~90岁的人群里做了一个7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比有明确生活目标的,病死或自杀的人数,足足高了1倍;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也多了一倍。
再则,医学早就发现,人退休后,因人生目标突然消失,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状况均会急剧下降。
为何会如此?
原因是,如果你没有目标,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标”,那么隐藏在你潜意识里的自毁机制就会悄然启动,让你的身体每况愈下。
如果有目标呢?
首先,有目标就会有积极的心态,努力去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就会勤于用脑。
科学家还发现,脑子活动时总是把较多的葡萄糖送到脑中最需要的地方。在安静时,老年人和青年人相比,脑内葡萄糖利用率较低,但用起脑来,脑最活跃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并不低于青年人。所以,用脑可促进脑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再则,“目标”可以激发生命活力,战胜疾病。
墨西哥一位老人患了癌症,来日无多。但当他的儿子儿媳出车祸去世之后,他的病突然好了,因为老人有了新的生活动机、新的目标——他得抚养无依无靠的孙子。
还有,目标实现了,会让人非常快乐。
但是,目标的确定有以下几个要注意的地方:
“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否则会起副作用。
目标不一定要大,学习唱歌、组织旅游等都可以是目标。
结语:不仅仅是目标,助人为乐、家庭和睦,这一切的正能量都会给你的身心带来喜悦,从而延长你的寿命。从今天开始,建立你的正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