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让病人尊严地离去

标签:
临终关怀尊严死健康癌症生前预嘱 |
分类: 医生日志 |
话说家住汉口蒲阳街的85岁陶老大爷,这也是我们近年来的第十个临终关怀病人。
陶老脑梗死5年多,经多方治疗和康复不见好转。两月来因肺部感染、发热,治疗效果不明显。
当我们接受的时候病人只能卧床,失去语言,有时清醒时而糊涂,吃喝靠鼻饲,导尿管排尿,下身穿 “清洁裤”,双手绑在床架上,已经失去自由。
在医院康复治疗的1个多月里,像其他临终关怀的病人一样平静地被动地生活着,日复一日。
2015年5月14日上午,陶老用极大“勇气、智慧”,趁陪护子女不注意的时候,用已经捆绑的手将鼻胃管强行扯去,可能是不想给子女太多的麻烦,显然是不想活了。
当日,晚上9点,陶老开始不省人事,寒战,四肢发抖,体温38.9℃,呼吸快,气管痰鸣呼啦啦的响,血压、心跳尚平稳。服用退热药后不到半小时,陶老呼吸更为急促,不久就心跳呼吸停止了。
没有惊心动魄的抢救,老陶终于摆脱了疾病的折磨,安详地离开了。
从医几十年,不知送走病人多少,可这次使我难以忘怀,身兼领导、上级医生,指导年轻医生和护士为陶老做尸体护理,作为医生以往可从没做过。
边说边示范,去掉病人身上的管子、压疮膏药,双手固定带,拉伸脚手,盖上被子,让陶老安祥地“睡着……,
送走一位普通的老人,挑战自我,教育他人,让死亡的病人尊严的离去。
健康小贴士
何为尊严死?
尊严死,是一种自然死,即不再做延命医疗措施。可以尊重植物人患者的意愿或观念,停止延命治疗,任由患者死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正在寻找保持临终尊严的办法,而“生前预嘱”正在帮助人们实现这种愿望。在中国,许多讲求生命质量的人也已经开始践行“生前预嘱”。
尊严死,是一种自然死,即不再做延命医疗措施。可以尊重植物人患者的意愿或观念,停止卡伦·柯因兰(Karen Quinlan)延命治疗,任由患者死亡。
英文:death with dignity,或passive euthanasia。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2013年将突破2亿,2034年突破4亿,2054年突破4.72亿。空巢老人家庭增多,老年人的临终选择愈来愈引起社会的重视。
当我们身边的人因为疾病、年老而频临生命终点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要全力抢救。很多时候,即使没有希望,我们还是要做诸多努力。可是,一个走到生命尽头的人,不能安详离去,反而要忍受心脏按摩、气管插管、心脏电击以及心内注射等等惊心动魄的急救措施。即使急救成功,往往也不能真正摆脱死亡,而很可能只是依赖生命支持系统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正在寻找保持临终尊严的办法,而“生前预嘱”正在帮助人们实现这种愿望。在中国,许多讲求生命质量的人也已经开始践行“生前预嘱”。
究竟是谁在选择我们的生死?
赵女士的公公今年65岁了,去年突发脑溢血,做了开颅手术。身体每况愈下。最近已经卧床不起,只能依靠氧气面罩呼吸,大小便也要在床上解决。老人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屡次想下床活动,自己解决卫生问题。可是在繁重的面罩和沉重的病痛面前,每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在病床上躺了几个月,肺部严重感染,持续低热、抽搐。每天靠鼻饲管维系着生命。老人清醒的时间越来越短。即使在清醒的时间里,由于身体上插入的各种输液管道,老人不能动弹、甚至不能说话,有几次想说话,脸憋得通红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医院告知家人已经没有有效措施,建议转院静养,可是家人不愿意放弃治疗。就在这时,病人因为呼吸不畅再次转进了ICU。家人选择了抢救。老人抢救了过来,可是清醒的时候老人因为痛苦手指攥紧了床单,家人看到后心如刀绞。为了缓解这种痛苦,医生给老人注射了静静剂。老人现在经常处在一种沉睡的状态中。
赵女士说,看着公公痛苦的表情,还不如回家静养,顺其自然地走完剩下的时间。可是丈夫坚持要抢救,她也能理解丈夫的心情。
谁也不知道究竟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
万女士的母亲在弥留之际,选择了不插管治疗。母亲安详地走了,万女士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万女士的母亲去世时61岁,因为意外事故,生命危在旦夕。在度过了最危险的48小时,又经过了临床上危险的7天后,医生还是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万女士不能接受这个结果,坚持要让母亲接受治疗。医生说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插管维持生命。万女士迷失了,不敢做出决定,因为她不知道怎样对母亲才是有帮助的。
最后还是父亲做出了决定:不插管,因为既然已经如此,不能让病人遭受更多的折磨。万女士没有阻止,眼泪涌出了眼眶。她不敢继续留在医院看着母亲离开。
事后,万女士却时常责怪自己,不能原谅自己没有尽力去救母亲。她总是想:如果当时坚持让医生抢救母亲,是不是母亲还可以回来?是不是还能像从前一样?没人能告诉她该怎么做,也没人能帮助她走出心理阴霾。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面临着这样的生死选择。
在老人临终时,给予他们关怀,是对老人的尊重,是一种文明的表现。1987年,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意愿成立,至今已经送走了1.6万名老人,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在这里得到关怀,享受着人间的友爱和温暖。
在英国,1967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目的是为临终病人提供服务。目前,时间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临终关怀机构。目前,英国已建立了700余家,美国建立了3000余家。
在中国,这一领域却鲜为人知。罗点点,部队医生,见证了太多的生死离别,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选择自己的死亡?2006年,罗点点作为创始人之一,创办了“选择与尊严”网站,倡导“尊严死”,将这一概念引入了我们这个忌讳谈论死亡的国家。
相对“ 安乐死”而言,“尊严死”一词使用更为普遍,其含义也略有不同。它仅仅指放弃给患者治疗、任由患者自然死亡的“消极的安乐死”,而不包括注射药物帮助患者死亡的“积极的安乐死”。
美国引起尊严死的争议源于卡伦·柯因兰(Karen Quinlan)事件。一位二十岁的女孩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喝鸡尾酒后昏迷不醒,没有恢复,所以其父母希望医院不再作延命医疗措施,医院和法院都不同意。最后,卡伦的父母作证她生前的如此意思表示,法院方才同意以隐私权的保障为由,将终止医院措施的决定权从医院收归法院。此事发生之后,美国各州才开始对尊严死进行立法。今美国大部分州都有关于尊严死的立法。
尊严死的立法全世界仅有美国, 美国自从发生Karen Quinlan事件而引起全美重视尊严死之问题后,1976年加州自然死法(Natural Death Act)制订,成为世界最早有关“尊严死”的法律。目前,美国大部分的州皆已制订自然死法或相当于此法之尊严死法。
韩国最高司法机关大法院2009年5月21日作出裁决,命令延世大学一家附属医院摘除一名77岁女植物人金某身上的维持生命仪器。韩国最高法院21日首次判定可以尊重植物人患者的意愿或观念,停止延命治疗,任由患者死亡。韩国媒体认为,在韩国一直备受争议的“尊严死”因此有望实现合法化。韩国主流媒体支持这一判决,认为这一终审判决将使韩国进入“新的死亡文化”的时代。2009年6月10日,院方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接受法院判决,为患者摘除呼吸机,实施韩国首次“尊严死”。
除美国外,其他法制先进国家对于“尊严死”的立法态度尚趋谨慎。其原因,除各国之文化、社会、宗教等国情不同之复杂问题外主要应在于“承认尊严死,不仅将导致因保护生命的堤坊溃决而跨出对于轻视生命之易滑坡道的第一步”等伦理上的问题,同时尊严死亦能视为缩短生命的措施,亦无法否定刑法上杀人罪或参与自杀罪的疑问。
安乐死真的是提早结束人的生命——在他意识很清楚的时候就结束他的生命。而尊严死一般来说只是不再采取医疗措施了,让他自然死。所以说尊严死就是自然死,尊严死叫自然死就是基于这种理由,它和安乐死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