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肩周炎或因风湿性多肌痛

标签:
肩周炎风湿性多肌痛健康 |
分类: 心血管病 |
颈肩肌肉酸痛属于风湿病的一种,是因免疫紊乱导致血管炎性疾病,可表现为颈上、颈、枕后肌肉酸痛,肩胛两边还会出现对称性的肌肉痛。因和颈椎病、肩周炎症状相似,它常常被误诊误治,但按肩颈病治疗效果并不好。
如何判断风湿性多肌痛
年龄,50岁以上,年纪越大,越应该往此病考虑;
症状,除了上述所说的肌肉酸痛外,风湿性多肌痛症患者还会有手腕痛、颞部痛、低烧、消瘦、睡不着觉等表现;
检查,抽血发现血沉和C反应蛋白高,患风湿性多肌痛症的可能性相当大;
治疗,这类患者只要用上小剂量的激素(强的松2粒即10毫克),就能迅速减轻症状,使病情缓解。
风湿性多肌痛早期诊治对患者有利
风湿性多肌痛症的危害不但是痛,还会因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发展为更严重的巨细胞动脉炎,进而导致头痛或视力下降。因此,越早确诊,对患者越有利。由于该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而病因病机也不是很明确,没有一两年的治疗,病情是不可能稳定的。
通过一边用药还要一边观察,待症状好转,血沉及C-反应蛋白也不高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逐渐撤药或停药。风湿性多肌痛症的用药主要是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还是会比较好的。医生会尽可能将药量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但考虑到药物多少都有些副作用,因此,要求患者定期随诊,以监控可能发生的骨质疏松。
小贴士
风湿性多肌痛
诊断标准:
可根据下述6条临床特征作出诊断:
(1)发病年龄≥50岁。
(2)颈部、肩胛部及骨盆部肌肉僵痛,至少两处,并伴晨僵,持续四周或以上。
(3)血沉≥50mm/hr(魏氏法)和C反应蛋白高。
(4)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阴性。
(5)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15mg/日)治疗反应甚佳。
(6)须除外继发性多肌痛症。
老年人有不明原因发热,血沉增忆和不能解释的中度贫血,并伴举臂、穿衣、下蹲及起立困难以在排除肿瘤等其他疾病后要考虑风湿性多肌痛。
鉴别诊断:
(1)巨细胞动脉炎(GCA):风湿性多肌痛与巨细胞动脉炎关系密切,在风湿性多肌痛中对出现下列情况应注意除外合并巨细胞动脉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颞动脉暴张、波动增强或减弱并伴有触痛;伴有头皮痛、头痛或视觉异常等,均需进一步作颞动脉超声、血管造影或颞动脉活检等。
(2)类风湿关节炎:持续性对称性小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常有类风湿因子阳性。而风湿性多肌痛虽可有关节肿胀,但无持续性小关节滑膜炎,无关节破坏性病变和无类风湿结节,通常类风湿因子阴性。
(3)多发性肌炎:该病肌无力更为突出,伴肌萎缩、血清肌酶活性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为肌炎表现者。而风湿性多肌痛肌酶、肌电图和肌活检正常,肌痛甚于肌无力。
(4)纤维织炎综合征(fibrositissyndrome):该综合征躯体疼痛有固定的敏感压痛点,如颈肌枕部附着点,斜方上缘肌中部,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第二肋骨与软骨交界处外侧上缘,肱骨外上髁下2cm处,臀部外上象限臀肌皱褶处,大转子后2cm处,膝关节内侧鹅状滑囊区等9处;并伴有睡眠障碍;紧张性头疼;激惹性肠炎;激惹性膀胱炎;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
(5)排除其他疾病:如结核等感染性疾病;排除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或其他肿瘤;并注意同其他风湿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血管炎相区别。
治疗方案及原则
1.一般治疗:作好解释工作,解除顾虑,遵循医嘱,合理用药,防止病情复燃。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防止肌肉萎缩。
2.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对初发或较轻病例可试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消炎痛;双氯芬酸等。约10-20%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单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控制症状。但难以防止并发症发生。用药注意常规见类风湿关节炎。
(2)糖皮质激素一般病例首选泼尼松10-15mg/日口服。若诊断无误,一周内症状应明显改善而血沉及C-反应蛋白恢复较慢。对病情较重,发热,肌痛,活动明显受限者,可以泼尼松15-30mg/日,随着症状好转,血沉接近正常,即应开始逐渐减量。维持量5-10mg日,维持时间应持续6-12月。减量过早、过快或停药过早,可导致病情复燃或复发,大多数患者在2年内可停用激素,少数患者需小量维持多年。
(3)免疫抑制剂对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不能维持疗效或减量困难者、或有禁忌症、或毒副反应严重者,可考虑联合使用甲氨蝶呤7.5-15mg/周。对其它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亦可使用。
经过适当的治疗,病情可迅速控制、缓解或痊愈;亦可迁延不愈或发发停停;疾病后期也可出现肌肉废用性萎缩或肩囊挛缩等严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