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入秋高发丹毒

标签:
秋天丹毒健康 |
分类: 医生日志 |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不良后果。入秋来,作者门诊治疗下肢丹毒和面部丹毒5例,均治愈。下面介绍的典型病例及治疗经验,供参考。
病例摘要
74岁的涨太婆, 2011年8月13日,因发热右下肢皮肤红肿疼痛3天就诊,诊断为丹毒。患者2011年8月10日受凉发热,次日出现右下肢红肿疼痛,服用感冒药物和阿莫西林治疗无效。
既往有脑卒中病史。
查体:体温39℃、神志清楚,急性热面容,生命征正常。右下肢大面积水肿性鲜红斑,压之褪色,皮肤表面发热,边界比较清楚,足趾和足趾间皮肤无破损。
辅助检查:血糖正常。血白细胞总数22.1×109/L, 嗜中性白细胞0.91。
诊断:右下肢丹毒。
治疗:经过抬高下肢,美洛西林舒巴坦抗炎对症和支持治疗,痊愈。
专家点评
1.何为丹毒?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色颜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
2.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或c型链球菌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癣等因素常成为丹毒的诱因,病原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3.临床特征
发病前有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边界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面部损害发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常与脚癣有关。并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轻。婴儿多见于腹部,脐部感染有关。愈后遗留有色素沉着。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增高。
4.治疗
(1)全身治疗:抗生素以青霉素类药物疗效最好,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常能恢复正常,但需持续用药2周左右,磺胺类药亦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根据病情必要时可与青霉素类药物同时应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四环素、红霉素等。如果患者为复发性慢性丹毒,应检查足趾等处有无足癣,检查鼻前庭及外耳道等处有无感染病灶,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对复发性丹毒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间要适当延长。
(2)局部治疗: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应抬高患肢。局部使用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等
5.预后: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象皮肿。
6.预防: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对皮肤粘膜的损伤要及时治疗;患有脚气病者,须注意清洁,避免继发感染;对局部损伤的处理,敷料器械要注意消毒;秋天气温干燥,不要挖鼻孔,以免鼻粘膜损伤;新生儿穿衣要柔软宽松,注意皮肤抓搔伤。
专家指出,丹毒是一种常见病,一旦患丹毒应积极治疗,预后良好。不要拖延病情,不要治疗不彻底,以免发展为反复发作的慢性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