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体质不同选择食物保健各异

(2011-04-22 07:34:47)
标签:

体质

健康

食物

分类: 养生保健

体质不同选择食物保健各异体质不同选择食物保健各异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总结出了中医体质九分法。其中,除平和质一种为最佳外,其他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八种均属偏颇,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才能将体质调整到最佳状态。

每个人体质的形成包括先天基础和后天营养,而讲究体质养生,也是为了优化、改善自己的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吃对适合体质的食物,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1.气虚质

  形体特征:面色偏白或淡黄,肌肉松软。心理特征:表现为性格沉静,说话声音低、容易出汗。容易感冒,要预防受风受寒。

  饮食调理:可多吃补气的食物,如菱角、荔枝、葡萄、土豆、山药、鲢鱼、鳝鱼等。特别推荐补虚症很好的山药,同时,平和的它也是很好的养生食物。

  食谱推荐:十全大补鸡(党参10g、白术10g、白茯苓10g、甘草5g、当归6g、川芎3g、熟地10g、白芍10g、黄芪10g、肉桂2g、乌骨鸡或小母鸡1只、姜3片、大枣2枚),鲫鱼黄芪汤(鲫鱼1条约半斤、黄芪24g、枳壳9g)。

  2.阳虚质

  形体特征:形体白胖、脸色发白、肌肉松软。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容易水肿,手脚冰凉,喜欢吃热的东西。喜欢夏天。

  饮食调理:多吃补阳的食物,如羊肉、白菜、番茄等。

  食谱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

  3.阴虚质

  形体特征:形体瘦长。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容易患阴亏燥热病变,喜欢冬季。

  饮食调理:多吃补阴的食物,如鸭肉、荞麦、小麦、甲鱼、银耳、黑木耳等。

  食谱推荐:益气养阴排骨汤(黄芪15g、山药、玉竹10g、麦冬10g、石斛10g、姜2片、小排骨250g,要滋润皮肤者还可加入白芷),芝麻拌双耳(黑木耳和银耳)。

  4. 血淤

  形体特征:瘦人居多,性格易内郁、易烦、急躁健忘。皮肤暗、眼偏黑、痛经等。易出血、肿块、中风、得冠心病等。不耐风寒。

  饮食调理:要做好护暖工作。要多吃活血的食物,如荠菜、佛手、黑木耳、洋葱藕、桃子、栗子等。

  食谱推荐:鲤鱼赤豆汤。

  5.痰湿质

  形体特征: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心理特征:偏温和,稳重谦恭,善忍耐。多表现为面色黄肿、容易困倦、舌体胖大、胸闷、痰多等,还容易关节酸痛、肠胃不适,易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文明病。不适应潮湿的环境。

  饮食调理:要控制体重和改善饮食习惯。要多吃祛湿的食物,如白扁豆、薏苡仁、香菇、陈皮、鲈鱼等。

  食谱推荐:白扁豆肉片汤、香菇焖鲈鱼。

6.湿热质

特征: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易生粉刺,皮肤易瘙痒。常感到口苦、口臭,脾气较急躁。

饮食调理:食物应清淡为主,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空心菜、芹菜、黄瓜、冬瓜、藕、西瓜等,少食辛温助热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蒜等,大补的牛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戒酒,少食或不食温热水果如荔枝和桂圆等食物。

食谱推荐:排骨藕汤、冬瓜排骨汤、红莲杞子鹌鹑煲 和泥鳅炖豆腐。

  7.气郁质

  形体特征:瘦人居多,性格内向不稳定,长期情致不畅,敏感脆弱。发病倾向为抑郁症、失眠等。女性容易乳房胀痛等。对精神刺激适应较差。

  饮食调理:多吃理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白萝卜、莴苣等。

  食谱推荐:萝卜丝炒牛肉、黄芪红烧莴苣。

8.特禀质

形体特征这是一类体质特殊的人群。其中过敏体质的人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

饮食调理:饮食上宜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多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少吃荞麦(含致敏物质荞麦荧光素)、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虾、蟹、茄子、酒、辣椒、浓茶、咖啡等辛辣食物,以及腥膻发物或含致敏物质的食物。

 固表粥:乌梅15克、黄芪20克、当归12克放沙锅中加水煎开,再用小火慢煎成浓汁,取出药汁后,再加水煎开后取汁,用汁煮粳米100克成粥,加冰糖趁热食用。

葱白红枣鸡肉粥:粳米100克、红枣10(去核)、连骨鸡肉100克分别洗净;姜切片;香菜、葱切末。锅内加水适量,放入鸡肉、姜片大火煮开。然后放入粳米、红枣熬45分钟左右。最后加入葱白、香菜,调味。可用于过敏性鼻炎见鼻塞、喷嚏、流清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