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很巧,2006年9月11日,安徽省金寨县由地方政府有关人员组成的验收组,为该县“户户通电”工程验收。我们到那里时恰好是整整一年。在我们采访前,安徽省电力公司已经由有关负责人牵头,组成一批“户户通电”工程回访小组。
9月10日至12日采访期间,记者印象最深的——可能在惯于野外施工的供电员工眼里根本不算什么——是“山”。
地处皖西北的金寨县是大别山腹地的红色老区;而皖东北邻近江苏的来安县,则是在以“环滁皆山也”闻名的滁州境内。坐拥秀美富饶的大山的人们,却曾因为大山而与外界隔绝,电架不到家里,资源利用不起来,经济发展不了,翻越山梁的步伐格外艰难。
电翻越山梁进山去
赶往金寨县油坊店乡陈绍甫老人家时,与记者同行的电工师傅,穿着薄胶皮底的绝缘鞋踩在石块上也不觉硌,背着工具跨过山涧仍轻快自如。46岁的姚师傅是山里人,服务450户,维修收费都是他。“这鞋能穿多久?”“一个月一双吧。”姚师傅话音刚落,他的同伴从前面坡上回头笑道:“哪够,得两个月三双!”
路上记者不时看见树丛里、山坡上的电杆,延伸成一条翻越山梁的路。沿着这条路,电也翻过山梁,走进了深山里的人家。“有电好!”陈绍甫的老伴告诉记者,以前点煤油,3元8角一斤,一个月三斤半油,只能照明用,还要儿子从山下买上来。现在用电一个月十几元,电费有人上门收,不但屋里、门楣上都有电灯,还能用电饭锅煮饭,晚上看电视解闷。年近七十的她还说,要是再买台洗衣机就更方便,不用去水塘边洗衣服了。
老人家的屋顶和墙壁都黑漆漆的,应是长年点煤油灯和松明熏染所致。采访当天,陈明甫把一盏油灯送给国家电网报社,另有两盏简陋的玻璃药瓶加灯芯做的小灯,挂在灶间窗上,看来已闲置很久。
心翻越山梁看得远
来安县大洼村的老支书李振学,给记者念了一副自编的不太工整的对联:青山绿水无人守,千亩薄田无人耕。横批则让人笑中叹息——走光。没有电,没有发展的希望,年轻人都离开了,留下来的都是老弱病残。如今有了电,“一个常年在外打工的小伙子去年春节回来就不走了,干脆在家干起了碾米加工,干得还不错”。虽然仅仅通电并不能完全阻止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但至少那些曾翻山离乡的人想回家时,电给他们提供了扎根发展的可能。
记者结束采访后上班的第一天,在工作QQ上把金寨县铁冲乡的曹勇加为好友。家里有电后,20岁的他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回家帮父母加工茶叶。给记者留QQ号时,他说,我白天炒茶,晚上都在。
曹勇与同龄人一样,电脑用得十分熟练。他习惯上信阳毛尖茶网,他的电脑桌面是用手机拍的茶园景色,屏保是计划中的品牌名称“云华山茶叶有限公司”为了他和父亲的品牌计划,他QQ上的网名都叫“云华山茶叶”。他甚至还是一个铁冲老乡的QQ群群主,表现十分活跃。
9月19日晚上,曹勇在QQ上告诉记者,采访他家当晚,他在地方新闻中看到了记者前一天采访副市长的画面。
年轻的曹勇让记者想起了陈绍甫的小孙子。采访结束时,他陪着采访组一起出山,光脚穿着塑料拖鞋走得飞快。这个读五年级的小男孩两年前住在山里,每天上学放学要走四趟这样的山路。他翻过山,只能到乡里去;但电送进来,他就可以跟北京、上海的孩子一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他坐在家里,心可以翻越无数山梁,看见丰富的世界,选择如何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