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训-以赛代训?-运动训练规律
(2011-12-04 14:26:05)
标签:
高尔夫教学训练体育 |
上次要记载下冬训,没空写,补上。
冬训:
全体,加上新近选拔出来的三人,有近30人的队伍,周五集合完毕,车辆还差一个11座未到,器材也未全到。
冬训基地球场的建设,因某些原因拖期,下个月才能投入使用。好在练习场没有问题,非常开阔,鲜有其他客人使用。所以,变成了“专属”。还有乒乓台球等设施,正好是做诱导训练所需要的,特别好。
这个地方美得令人心醉,推开窗就是大海,小渔船往来不断,送上渔获。夜晚的星光很明亮。令孩子们开心的是,走在海滩上往来于宿舍和练习场,可以随手捡拾贝壳。
当地村民非常善良,多礼。多为客家人,也很重视文化教育。治安很好。
海滩上练习折返跑,对于人体内部神经系统,敏捷性开发,特别是足底神经传导速度等,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霍伟还可以借助浅海里步行来促进膝伤的恢复。
王立设想,以后从宿舍到练习场,可以每人一杆一球,沿着海滩一路打过去。呵呵,妙极!可,还是因为怕打到游客而作罢。
周五晚上,食堂能开火造饭了,一众人又像到了北京的家里一样,其乐融融。下周,还有HW等老队友溜过来。
这里,因偏僻而物价稍高。
5个人通过试训,正式成为我们的队员。看着他们沿着精心设计的科学训练手段迅速进步:对技术开始理解的同时,心理、身体、性格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老职业球员们颇有感慨,甚至是“嫉妒”。多年前,他们开始学球时,哪里有这样优异的条件?有时,饭都吃不饱啊!
以赛代训?
职业球员的技术调整基本到位,可惜比赛日程需要,无法完成必要的自动化和应用训练,就要上赛场。这非常不合理!令人气恼。
因各种原因,我们无法掌控已经是职业的球员的比赛安排。
合理的方式:球员的进步是按照周期来安排的,大周期需要数年时间,中周期需要一年时间。球员需要在每一个中周期结束后,进入周而复始的新周期,不断调整提高竞技水平,最后才成为“优秀运动员”。
而一个中周期分拆成若干个小周期,内容包括:技术调整,身体能力,心理,生化生理控制,训练性比赛,竞技等内容。
以赛代训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比如这次,w从今年11月进入技术调整,调整时间约需9周,之后是技术的自动化和空间知觉训练,然后是球场应用适应和内部比赛训练,总时间是3个月。同步进行的心理课程和体适能课程也需要3个月才能稍加成效。
如今,技术刚调整完,揣着未经自动化的毛糙新技术上赛场,如何“打赢”?!
训练规律-技术掌握应用:
运动技术掌握过程本身,其过程符合“泛化-熟练-自动化-巧用”的规律。另一个角度看,也符合“任务-输入输出-自组织-高级有序”的发展规律。
一个职业球员,技术水平调整后,相当于系统进行了新的输入,需要自动化训练来去除些旧的东西。未经自动化,立即上赛场,新的用不好,旧的就会自动跑出来,新旧互博的结果,是成绩没有了,自我怀疑和社会压力都会造成球员的沮丧,长期如此,恶性循环,球员就会失去作为一个优秀运动员基本的“开放、外向”人格特征,不自信和焦虑同时上升。
这和业余球员玩球可是太不一样了!对于业余球员,任何一项技术,比如杂志上一个tips,都是“武功秘籍”,今天看到了,试用一下,很是灵光。但明天似乎又没有用了。犹如段誉的六脉神剑,“要他有时他没有”。
运动训练,不存在任何“秘籍”。任何tips,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人掌握运动技术,需要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
几天前重庆选拔,抽时间和老友小曾哥在练习场说说球。他的抱怨是,这几年距离下降了很多。我带他做了一些手脚同步,几个诱导练习,和关节收放的体验,一个小时后,他距离增加了一大截。高兴得哇哇叫。
第二天果然跑出去找人打球。在我坐在离开的飞机上时打进电话:“老五,我driver至少涨了30吗!哈哈哈。”
我能说啥?只好跟着打哈哈。让他“体验”长距离很容易,可安排给他每天必须做的练习,估计他是不肯做的了。这样,这点暂时的身体记忆立即会被忘掉,距离还是会回落。
“体验”不是训练,无法形成应用技术,更无法转化为运动成绩。
业余爱好者们,能否区分“体验”与“训练”的差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