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07日
(2011-04-07 22:06:19)
标签:
高尔夫体育训练知识/探索 |
1.摘自:张教授
“中国学者在最佳竞技状态的脑机制研究方面也做了许多探索性工作。例如,张振民等[30,31]和任未多等[32]曾尝试通过脑电图对表象等心理技能训练过程、训练状态以及中枢疲劳进行评定。王德坤曾将脑电波数据引进数学模型并将其成像为脑象图,与李安格共同对中国女排智力和脑功能特征进行了研究,吕雅君[33]在此基础上以更大样本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同时做了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的研究,后者被认为是“窥测心理活动的窗口”,是目前研究认知过程最令人寄予希望的方法之一。脑波涨落分析技术(encephalofluctuogram technology,ET)是一种新近提出的脑波分析技术,也是致力于对人脑功能状态进行评定。李捷[34]将其首次运用到体育领域,他在其研究结果中介绍,这一分析技术可用于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大脑疲劳和技能表现稳定性进行评定,并籍此为高级运动员选材提供依据。”
这或许是稳定性训练自选材到训练,竞技整个过程效果评价的出路。
2.“一般平衡稳定性指标(身体重心前后、左右晃动幅度、轨迹长度、晃动面积)不能准确地反映高水平射击运动员平衡稳定性的特点.而派生指标——单位面积的轨迹长度(轨迹总长度与晃动面积的比值),既显示平衡稳定性,又能体现姿态调节能力,在晃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其值越大,表明调节能力越强,晃动的频率越快,身体平衡稳定性越好.在实射时对枪支的影响越小,可作为射击运动员的评价和选材指标。”
Seanfoley让球童在练习中用杆尾定住球员的头部,其假设的基础是:头部的移动需要大脑额外的十万次计算来完成对身体的指挥支配。
这里有个疑问,稳定性指标是否应该是个复合指标?有不少一线球员的晃动面积还是是比较大的,绝对的“不动”实际上牺牲了姿态调节能力。如果,训练反复次数足够让皮层产生自动化效应,无需从海马体抽取记忆,那么,“十万次的脑计算”则可能变成“一次”。另外,我们知道,有些优秀球员经眼动仪测试,是近似于“闭着眼打球”的。真相是什么,恐怕要用上述的脑波涨落(右脑α波测试比较)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