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日记:20101015 二周期训练结束心得

(2010-10-19 00:10:28)
标签:

教学

体育

知识/探索

L,  第二周期结束,可以放出去进行竞赛训练了。从训练开始(090905)到今天,刚好一年多一个月。其间,伤病等耽搁了约2个月。适当回顾总结、“感想”一下。

 

1.  程式训练法,严格和枯燥。对教与学双方的心理和身体能力都是考验。没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是无法坚持进行的。如果一个环节没有达到标准,就急于进入下个环节,最终,留下的漏洞还要花费更多更大的精力时间来进行补漏。而何时能够“达标”,不是完全可控的。焦躁感和挫折感是教与学双方的。要做到自控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也是对SC父子不能做任何承诺的原因。教者没有足够时间,学者也未必受得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使用这样的训练方法。)虽然程式训练法因为“不返工修改”,被证明为高效的方法,但如果不能严格自我管理,“耐得住寂寞”,反而会出现系统性的失败。所谓因材施教。中国的“举国体制”,因为有筛选制来保证成功概率,所以可以大规模实践程式训练模式。但高尔夫这个项目,至少以现在的环境,比较不可行。

2.  社会力量的投入,是必须的。除了简单的教与学双方,各种社会投入和帮助必不可少。特别需要感谢莫野的推荐撮合;高尔夫杂志的尹峰全面安排;宝兴黄老板提供了训练场地;加州水郡的周德,golfsmith的王彤,还有郑云、冯夷、小胖等友人的照顾。也要感谢生物力学教研室的老师和徐超等几位运动医学方面的医生。最有意思的是,那一班朋友,财力方面的支持加上人力的,精神上的鼓励,起到很大作用。小罗的贡献非常大。他有时成为备课的一个试验品,也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路。宣哥pigger等,随意赠送些蛋白粉或捡球网子等等,看似小事,但对精神上的安慰作用颇大。

3.  训练条件太重要了。除了基本的体能和技术训练场地设备等,基本生活条件,训练管理,营养补充等,无一可以缺少。三次伤病:伤踝,伤膝,胃病,这些都不是技术训练直接引发的,皆为缺乏监督管理所致。比如,如果有严格的纪律管理,不至于在疲劳时去玩篮球;有营养专业人士监督,也不会误食不洁食品。

4.  合作是必须的,也需要未来继续加强:下个阶段,竞技训练开始,财务上的花销很大,需要各个球场给面子里子;体能训练和生理监测方面,需要专业人士操控;竞技环境需要场地场合;心理训练的深化,要寻求更高级的心理专家的帮助;营养方面也需要专业人士提供方案,单单是用于补充神经系统营养的维生素,和谷胱甘肽之类的,没有专业医生的指导,如何进行?!

5.  到一定阶段,教与学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悄然地改变。绝对的命令-服从关系让位于更平等的沟通。首先,教练并不能真正体会到受训的“自我感觉”,特别是本体感,受训本人根本无法用思维和语言描述;其次,无论如何,教练无法克服“控制”的倾向和思维惯性,而学生则会更多期待“可以依赖”的教师。如此,矛盾甚至对立都有可能产生;再者,技术学习方面,受训会因观察到的“效果”产生自我肯定,此时,一旦这个效果并不是教练认可的,受训会有压抑感和疑虑,“权威”面临挑战。后续阶段这样的问题会反复出现,而沟通和共同分析将取代呵斥。

 

对训练效果的基本判断:

基本身体能力: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跑跳投超越评价指标,技术动作合理。平衡感,空间感,敏捷和爆发力都已超过平均水平。做个简单判断:driver绝对距离340-350码,在应用距离上,可以达到290-310码。

专项体能:环节工作时序方面仍有欠缺。在压力和疲劳条件下,有乱序现象和失衡。左上肢运动链敏感性需要改善,仍有左肩动员不足,上臂僵硬现象。

心理与运动视觉:专注和唤醒调节等,完成了基本能力训练。视觉训练效果不错。屏蔽能力已经比较好的建立了。

专项技术:基本挥杆技术,各个指标都能达标。超过一线球员的平均水平。空间感,尚未建立。

精细技术:技术手段和执行能力已经形成,准备与执行程序也完整确立了,但唤醒和身体动员方面,欠缺较大。

 

第三个周期的安排:

体能提高:做一次高原训练拉体能,争取应用距离再提高10-15码。同时,各个环节的动员募集能力需要持续训练。这方面,没有量是不可能达到高水平的。古代的武术家们,不惑之年仍感觉有进步空间。(博尔特是否达到极限了?运动医学专家们认为,还有很多运动神经元没有募集呢。)

神经系统敏感性:还有大幅度的提升空间。经过“水瓶”练习,食指末梢的感知作用开始明确了,但其敏感度,以及由此到足尖的全身神经系统敏感度都需要大量训练。可以考虑使用振动机,甚至电击等技术手段。

小关节的稳定性练习,配合空间感的培养,平衡能力的进一步加强,这些是保证“能够抓鸟”等提高准确性的基础训练。前两个周期,只完成了小关节的一般性适应能力的训练,离做到“稳准狠”还差远了。尤其是头部稳定性的加强是个难点。头部稳定代表视觉和内耳平衡机制的正常工作。要知道,视角的多余变化,引起视觉信息变化输入,大脑会反复不断进行计算并指导身体进行更多的修正,准确性丧失,专注力也下降。但是,“头部稳定性-视线稳定性”,与“限制头部运动”是两回事,如何让受训“不经意”间完成改善,是个难题。

竞技:竞技心理培养,经验积累和球场感觉的内隐练习,需要30场以上的各种“比赛”才能完成。

 

整体上,需要半年的时间吧,然后可以在国内转职业了。但真正“赚到钱”,必须再有一两年的磨练和训练,能够进入国际赛圈才行。

 

几个朋友谈的问题简要答复:

1.  破八问他自定的训练计划是否合适:这个比较难回答。多次谈过,我们之间不存在师生关系,而是朋友关系。这并非我“自恃”或装模作样玩虚伪,的确因为这个训练方式的执行需要大量的互动条件,比如监督和当面引导暗示等等。另外,每个人基础身体条件不同,训练方案自然有很大差别。

其他朋友,有愿意接受我的指导建议的,叫我做“老大”,这称呼让我飘飘然,很有些当上“黑老大”的得意感,所以我“欣然受之”。想起先祖曾在红门中很受遵从,所以很想过过当老大的瘾。

给你的建议,都是挑选出来,所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基本能力训练方法。比如,爆发力练习和手指开发。这些,无论将来接受什么样的指导,都会有正面作用。所以,坚持大量练习手和混元功,是值得赞许的,并且建议你加大练习量。尤其是手,爬,跳,转,振…。全身22%的感知神经集中于手指。“灵巧的手”!TGM也强调手的dexterity问题。有时看大卫利百特的教球视频,三角、平面、….等等等等,可这老兄怎么就不明白,他的手如此灵巧,做出那些动作当然毫无障碍,可他怎么可以期待那些“手杆平衡”都无法做到的人,却去学会他的那些动作?

至于推杆等精细练习,也不是不可以做,但我的程式训练模式中,开始阶段的精细训练都不是真正的技术手段学习,只是“随意做做”,通过内隐学习为将来的技术学习做积累。至于技术学习,只有等“那双灵巧的手”练成,自然事半功倍。所以,不要期待太多的“效果”,更不要去自我分析技术动作,随便做做就行。

2.  我是否“轻易否定他人”:不太谦虚地说,我曾经求教过的各类“高尔夫大师们”的书籍,甚至人物,自侯根五课,TGM到PGA Manual等等,恐怕比不少人都多些。所以,我自己的很多认识也是建立在这些伟大人物们工作的基础上的。只不过,我并没有将这些当做“原理”,而只是当做“例证”。因为,我相信,这些都是“感悟”,是个体经验的积累和表达,而真正的原理从来都来源于体育方面的基础科学。

事实上,国外的高尔夫运动技术研究,也从来就不仅仅是这些“感悟”。远的有从人体机能学入手的世界长打纪录保持者Mike Austin,近期的有“杰克老豆”。

 

当然,目前风头最健的,当属老虎伍兹的新教练Sean Foley。这位仁兄并不太关心什么pronate,rotate,…等等,他关注如何通过训练来强化髓灰质-加快神经传导速度。

 

再举个例子,TPI,某种程度代表了美国的高尔夫科研水平,在修改一个一线球员的“动作”时,出场的人物包括:

Jeffrey S. Banaszak, PT, CSCS,manual therapist and corrective exercise specialist,

Tom J. Harlan, biomechanist

Randall Hunt, Conditioning Coach and professional golfer

Jay Platt, PT, ATC, CSCS, manual therapist and corrective exercise specialist

 

诸如此类的人物,他们做出的判断包括:

“Weakness in the muscles surrounding the pelvis promoted … to slide and sway during his golf swing…”

“Poor proprioception and lack of left gluteal strength encouraged … to roll his left foot….”

他们同时使用12个传感器来获取躯干角速度,肩关节角速度,腕角速度等等实测数据,用于判定人体各个环节的工作时序(sequence)是否正确。

 

这是他们使用的“高尔夫语言”,您觉得这类人会“听得懂”那些“能量释放”,“离心力打球”吗?

 

顺带说一句,他们也的确谈“节奏问题”,但那个节奏有明确的定义:各个挥杆阶段所使用的时间以及时间数据之间的比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