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记一下。当时表达含糊不完整的地方,也可加强一下。
与wh所谈的问题:
1.
手指、食指、示指,完美的人与杆的静力平衡,是基础。食指根部那个触压点要特别留意。当残像和目标任务清晰后,方向与距离的执行需要示指来完成指引,那是手指上的“眼睛”,需要两眼都“擦亮”。所以,残像等运动视觉训练和指的训练需要配合展开。3个月的时间是需要的。
2.
战术意识:山顶上指挥军团作战的拿破仑。在指挥者的眼中,单兵作战的具体过程并不具备战略意义。指挥者眼中,军团的影像是一股“洪流”。关键要知道这洪流的水头是否足够冲垮敌人的防线。所以,自我意识要强大:你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巨人,并不是凭着一根银枪七进七出的赵子龙。
实际上,“赵子龙主义”是小说作者为满足国人意淫偏好而编造的。你总不期望比赛中左冲右突,穿花绕树,各种挥杆和击球技巧,18般武艺大开耍,那样累死也没有成绩,眼中要具备“大势”;攻击则需要根据自己水头的“势”,有具体的推进目标,该停下就戛然而止,绝不多走几步。(回来正好看了德国和阿根廷的比赛,体会下德国的“势”,和阿根廷的“技”,高下可判。)
3.
桡侧,尺侧,正中三条线需要独立和组合练习并重,10分钟再加上随机练习。连续击球每天30分钟。和乒羽网的基本功训练没有差别。
4.
“技术”越简单越好,也是越少越好。如果175内都能当做“推杆”处理,岂不更加靠谱?!没事就来一大堆各种技巧,累不累?也说明你对这项运动没有真正理解。各种创造性的技巧来源于扎实的基本功后,“即兴”创作和实践积累。那是对杆-球的运动更深层的理解才能实现,“学”,可以是一个诱因,但基本功不够,单纯模仿,效果并不牢靠。(恰巧有个例子,whc和唐老师学短杆,老师无疑是一流的,学生也不错,但基本概念没有建立,对“实质”没有深层的认识,效果并不佳。)
5. 三个阶段,手腕打架,手指打架,都不打架。运动幅度再大,也不打架!
6. 这次比赛后,才能进行大幅纠正性训练,还有100码的距离潜力。
7.
身体素质好,10连跳成绩和牙签咄大树的本事,是证据。说明爆发力超级,利用全身肌肉协调和鞭打动作构成末梢速度的能力也惊人。恐怕这在国内球员中数一数二了。仅从这方面来说,那几个海归基本不具备成为一流的基本能力。我观察了几个孩子,花架子现象太严重了。
8.
呆坐20分钟并不是好办法。“主动恢复”是个学问。在训练上,没有恢复也就别谈训练。方法有很多,比如大字震颤,混元功,大字呼吸等等。队医应该在这方面是高手。Wl是太极高手,都有好办法。
与wl的谈话:
1.
看来对人杆一体的静力基本平衡概念,多数人都没有清晰的认识。观察到几个少年球员的试挥,都是风声呼呼大作。我把这个称为“哨音依赖症”。在他们,绵长强烈的破空声代表了速度。并对此产生了心理依赖。其实,风声过早出现,恰恰表明过早“释放”后,杆面正对运动方向运动时间开始太早,风阻加大了。另外,也表明他们的心理注意定向有问题。有个故事,austin中风后,喜欢坐着听他弟子(多次的全美长打王)挥杆时的哨音,并通过哨音出现的时间、音调等来判断挥杆的合理性和速度。Grove教授发明的听音调整挥杆的小设备也是基于这一原理。所以,有经验的巡回赛球手会“不出声”的试挥,检验身体在与杆一体运动时,是否有身体的内部对抗和为克服不平衡而造成的多余的浪费性“用力”。浪费越少,准确性越高。正如踢足球时,用自己的脚踢就可以了,如果脚上绑个绳子,绳子另一头绑个球,用这个球去踢那个球,那需要练成“绝技”才行。
2.
左脚的利用,基本上都有问题。
正好比较下zj和lyx,以他们为例。时间上,他们的总时间都是1060-1070,上挥完成在770,满弓出现在930-940,非常identical。都很好。满弓时,身体重心到达重心运动圆轨迹的最低点,之后,运动员应能全面利用双下肢的杠杆来完成蹬伸。我们可以观察到,L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重心没有过度偏移到左侧。Z则重心移动过大,造成只能单纯依赖左侧下肢爆发做功的“金鸡独立”现象。长此以往,距离提不上去不说,左侧的运动伤害是无法避免了。(z的左手握杆问题很大,左腕僵硬,启动时以人为固化的肩臂三角启动,就不如lyx的一体化one
piece take away更合理。同组还有H,学了不少花架子来,身体素质也不好,乏善可陈了。)
左足提锺后回落过程,本身利用的是个“省力杠杆”,不会出现时间和力量上的浪费。但可以制造很好的身体重量自右至左的大幅移动,以扩大球杆的加速行程。同时将左下肢全面利用起来。正好也符合他以往训练项目中已经获得的身体能力和技能。
你那个大量利用左足杠杆击球的那一杆,触球碰撞声音之强烈,震得我忘记去看球了。吓人啊。距离400是肯定的了。再试又会打破一根。怎么说来着?打破过11根杆,tpi测定7.5的杆身硬度。我看,你可以用钢杆身。
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等待手的训练到量后出现好效果。否则,这样快的速度,无法通过手的灵敏触压来管理并获得反馈,等于白练白学。二是要使用诱导-迁移等训练方法,不能明确告诉球员具体动作。所以只能等赛后循序渐进地进行。我会出方案来和你讨论。
3.
挥杆各阶段的时间,是每个人肌肉预张-离心-向心的做功过程和“距离”等任务意识的外在反映。一旦肌肉预张或压缩后停滞超过0.2秒,肌肉大量失去做功能力。所以,不要在挥杆过程中由意识去控制快慢或费心去体会。那是本体记忆的内容,需要内隐学习才有效。分段,停顿,再进行,属于“日,歇歇再日”。同理,不断停顿“寻找纠正平面”之类的,或许可以帮助球员建立一些方位感,但这和肌肉实际做功过程大相径庭,这样的方位感建立了也无大用,所以也不符合训练学的基本原则。
又:走前饭桌上听刘启升讲故事,太好玩了,这胡子非常有趣。后来和石虎一起看他的腓肠肌和跟腱,非常之牛逼,啧啧赞叹。毕竟曾是武警散打冠军。他说刘国良不和他赌球了,哪天撺辍他们干一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