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脚高度问题,电话中说不清。
再强调一次,两个原则:
1.语言描述动作,很难完整准确。这个在学校学影像分析时,就应该彻底明白:用数据来说话;如何解释数据?按生物力学原则来解释。不要受那些高尔夫球界自我发明的“鸟语”影响。
2.用语言描述动觉,则是需要尽量避免的。思维是解释不了本体觉的。硬要解释,定有一堆错觉。运动员可以有些“感觉”,例如“右腿推着左腿走之类的”。但我们要明白,这些感觉无论对错,它们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提高对动作的自信的心理手段,将错就错,能把事情办成就行了,可以不去管他们。但在使用这个手段时,一定要谨慎。
我自己教学,则主张去除任何“感觉”,用目标任务,来屏蔽这些乱七八糟的“觉”,如果学生跑来兴致勃勃地描述其身体有这样那样的“感觉”,我一般会立即将话题引开,或者一通大骂,用“恐惧”来破坏这些东西。心理上的节省是比动作上的节省更为重要的。没有心理节省(α波状态),身体也不会节省。
看了数据后,你自己做分析吧。我不代劳,有结论后我们一起讨论。分析的思路如下:
一般原则:
1.
关节角度变化的幅度,角速度,角加速度,代表了肌肉收缩用力的实际情况。具体到左脚跟是否抬起,那个是表面现象。应该考虑相关联的几个下肢关节的变化:趾关节,踝关节。膝,髋的变化也和此有关联关系。我们用四个角度变化来做数据分析,这样就涵盖了四个杠杆(其中有两个是复合杠杆)以及与这四个杠杆相关的肌肉的工作情况。几个图给你示范,不要管图示上标明的具体角度数据,这些只是二维的影片资料,数据是不准的。你使用实测的数据即可。
2.
分析时,特别重视关节变化的时序。“以大带小”,是比较合理的。根据这个原则,可以发现不少挥杆的问题。
专项方面:
1.
左脚抬起的幅度,在“动作合理”的条件下,与两个因素有关。第一,关节的柔韧性。特别是髋关节的柔性有关。身体条件好,球员在躯干完成上摆时,无需有很多的左脚抬起即可完成全身的肌肉预张准备。特别是髋关节的灵活性好,球员能很容易完成上摆,左脚抬起幅度不大,肉眼基本观察不到。第二,与球员期望打出的距离相关,这个好理解,想打远,肌肉参与的幅度强度都较大,相应的,关节变化幅度大,左脚抬起高度也自然大了。轻击三十码,自然用不到很多抬脚。
2.
“动作不合理”条件下,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还是髋膝踝趾的时序不对。比如,以往他们受错误概念影响,限制关节运动来制造“扭力”之类的,不一而足。还有就是错误的站姿,骨盆角度不对,髋部“松”不下来,无法自然完成骶关节后摆和髋关节转动的共生。学球早期为防止sway而主动锁死髋关节的行为,也是非常常见的。恶果就是身体重量无法移动到右侧,之后再来个“重心转移”,整个身体在左侧卡死。肌肉自我对抗,关节角度无法变化,靠上肢来补偿“抡”杆,这样形成许多运动伤。而且这个毛病特别难改,因为长期这样做,记忆回路很难打破了。
3.
历史上,早期的球员多利用小关节运动来完成挥杆,我们看到很多的左脚高抬情况。随着更多“运动员”级别的球手参与这项运动,这些人柔韧性很好之外,关节工作时序受过专门训练,比较擅长“以大带小”。所以,高抬左脚的情况不多见了。老米,daly等,抬脚较大,正好利用他们的图示来更容易地表明角度变化。
4.
做分析时,最好也同时询问下他们的心理原因。很多人误以为“不动脚”,“稳稳地杵在地面”代表了“下盘稳定”。这是浪费和对抗行为,恰恰是不稳定的因素。挥杆过程中,肌肉做功所需克服的阻力,只是各个环节转动时自身的当量质量(转动惯量)的惯性,并没有额外的负荷。当然无需这样做来自我制造负荷和障碍。业余时代可以这样做,限制身体运动幅度,来减少“打不中”的低级错误。到运动员阶段,还这样做就荒唐了。
公司让我去面试个人,先说到这里。晚上回来给你那些图示和相关说明。
(有个朋友在日记上有个评论:“转动挥杆用腰腹输入”。不好意思,我们谈的不是一回事。这里谈的输入是个物理概念。系统输入必须通过系统与外界作用完成。我们不是燃烧自己喷出物质来推进的火箭。所以输入必须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这里,具体就是脚下的力和力的作用时间,冲量。即使你跳起来打球,输入也是地面和脚下,以势能弹性能储备后释放。身体当然也可以做些环节间的相向运动来产生些远端速度,但那样打不远球。不多说。建议您不要多关心我的这些日记中内容,它们很无聊,都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沟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