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09日

标签:
高尔夫杂谈教育青少年娱乐 |
知道一些了,发现不知道的还有更多。比如,近日某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导致技术学习和训练效果很不好。
仅仅是心理方面,需要懂得的知识就包括:竞技心理,训练心理,生理周期,评测标准,个体差异…..等等等等。研读和实践这些内容,有挑战,可也够令人生畏。前次王彤和我聊起学习能力问题,结论是:“活到老学到老,只能是美好愿望”。王大师一句:“现在让你去主动学习一门新外语,你行吗?”大家都可以问问自己。
某些人对刺激敏感,有些人相反。敏感的人对训练适应性好,成效高。
“迟钝”的人接受外界刺激的反应度太低,或是观察范围过窄,运动知觉的宽带和深度不够,只能对某个细节的外观进行视觉观察。这样,何谈训练效率?要知道,人体的任何一个身体动作,都不是某块肌肉或某个环节运动的结果,而是全身协调工作。(要稳兄:此点挺重要。只关注某个环节的运动过程,将身体其他部分“稳”起来,大概是你以往学习不太顺利的原因之一。你不是迟钝的人,而是敏锐的人,只是某些训练思想把你变成了木头桩子。)
但敏感的人却又容易受外界干扰,对分散注意的因素,如场地,环境等过渡反应而导致小脑习得的固有程序出现程序错误,技术动作走形。
还有,对专项技术过渡敏感,表现为“苛刻”:某个鞋钉是不是装得不太牢?球杆杆面角是不是大了半度?球有偏心了?…更可笑的是,职业成就越高,反应越过敏。某著名国内女球员,已经有了些国际比赛成绩。以前,背着“百家杆”(捡来的别人不要的杆子)球包,横扫天下,如今,成绩稍有不好,自己就开始念叨:是不是杆子出问题了?
某些人神经系统灵活,思维敏捷,大脑对信息加工速度快,表象也很迅速准确。但正因为“快”,无关信息就有进入大脑的时间和空间了。很多技能型项目,如射击射箭,高尔夫,最怕这种:一瞬间,“千头万绪涌上心头”。那样的话,还打个鸟球?!
所以,注意力训练也是需要有针对性的,感受性高低和运动知觉的宽度差异等,决定了必须“因人施教”。该进行思维控制的就必须进行“洗脑”,一味地进行“发扬个性”的心理辅导,无异于“喂毒药”。
可是,具体的、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如何进行?原则,原理,教案,课件,细节,经验?俺是不知道啊!
再说说竞技心理的准备和控制:您平常可以凭借成就动机和责任心来刻苦训练,(小刘注意:对父母的责任心是训练动力,但个人“成就感”也必需成为动力,不想当元帅不是好士兵,否则,我不教了!)
但是,如果:“马上要比赛了!” 此时成就动机强烈的人,良好的追求比赛成绩心理,也伴随着担心“不能完成”的焦虑。比赛时“放不开”,或者“burnout”,已经形成的自动化技术动作,甚至准备程序都紊乱!
所以,比赛前恐怕不能去“激发”。不能提高应激水平,而是“降温”,平常心。“你打算抓五个鸟?不用了,尽量做到bogey free,你就肯定赢了。”这是今下午给一个参赛学生的电话建议。试想,如果还剩4个洞,你此时一个鸟还都没抓到,这四个洞还打不打?岂不自乱阵脚。
还有许多类似的矛盾没有解决:
认知性运动员:能分析,善理解。平常学习能力强,技术提高快,比赛时可以“有备而来”,策略战略清晰。但比赛中计算精细,左脑太活跃,关键时患得患失,豁不出去!
天赋型运动员:如今的体育竞技,已经是“白热化”,微小的差别(一杆)决定成败。竞技是从选材就开始了。所以,一定要选天赋高的“苗子”。但,天赋高,出成绩快,但基本功可能不扎实。
小刘的训练,从速度开始,原因是:现代竞技体育,几乎所有项目的主线都是速度。对于高尔夫,没有速度就没有距离。很麻烦的是,每个运动员的速度模型是很难改变的。所以进行3个训练周期(约5周)无球练习和体能素质提高,以为速度-距离模型的最终建立打下坚实基础。有了速度,将来准确和控制能力才有保障。因此,期望你通过这些艰苦训练达到“轻身”,消除所有对抗,像传说中的“轻功高手”。这和普通娱乐高尔夫爱好者的学球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不许击球,更不许下场。
另外:要稳兄看看这个家伙,据说可以达到300码的距离。或许能帮助理解髂腰肌的工作。去除那些腹肌,髋外展的呼啦圈行为吧。想拧转吗?自己先摔下来了。想象自己双脚下也有这样一个球,用前脚掌踩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