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31日
(2009-07-31 13:39:06)
标签:
高尔夫教学杂谈 |
致w:季羡林的辞世让一句话流行起来: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这次“看望”之行,令“悲观”成为板上钉钉了。
1.
2.
……..
不扯了。看来只有在大败成为笑柄后再总结。不过,现在记下些东西,以备秋后算账也是必要的。所以建议您几位把这段时间的“看法与建议”都记下来,以便未来做汇报,也避免跟着倒霉。
又:我国体育一向有重视数据采集的传统,借这个机会积累些数据,“沉淀”一下,还是有价值的。生理监测属于我国体育领先的科研科目,在这方面能做些工作最好。
致:cc
谈过的握杆训练问题,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基础鞭打训练,肩臂环中不加载荷,培养手指对器械的感知能力。训练方法的视频发到你邮箱中。训练量要大,每天做百次以上,尽快达到“自动化”程度。注意,一开始,教练员要反复叮嘱:不许用眼看。避免视觉对本体感知的屏蔽。如果运动员无法抗拒“用眼看”,干脆给他戴上眼罩!
第二阶段:两个方向,一个是加大上摆幅度,肩臂环仍不加载,自动化后,即使飞肘也没什么错误,成为尼克劳斯好了。另一个方向比较流行,也是我比较推崇的,在肩臂环内加载,桡尺神经循环工作,让足下冲量以“肌肉的弹性势能”方式蓄积起来,延长了足下的做功时间。之后构成晚的释放。这个方式,tigerwoods也在向此发展。到极限的情况,左手逐渐变得很“弱势”,右肘等更加靠近腹部,“藏在左手下”,保证下肢伸展的释放阶段,左手的尺神经,桡神经以至食指都能保持向目标方向运动。(另一个好处就是,桡神经、食指的轻微变化,可以改变球的飞行线路,即:做球。但不要主动去“教”这个方法,也是让身体自己去发现和认可,建立潜意识记忆,条件反射等。)出现侯根式的左腕内屈也很正常。不过,现代球杆弹性形变的幅度没有那样大了,左腕的内屈不需要那么大的幅度,就能保持桡神经和食指在正确方向上的导向作用。相应的,身体打开的幅度也不会那样大。
总之,挥杆的基本原理只有一个:动量守恒。基础的鞭打训练是让人构建符合这个原理的感知力和条件反射的基础。此后,加大上摆构成摆动挥杆,或者,在肩臂内加载,形成转动挥杆。大抵如此。身体的扭转是个“神话”,转肩也好,转体也好,在所有运动项目中都是最简单的动作,称为:上躯干的上摆。连普通的跑步都有。不要再听球界的胡扯了。
至于杆身的弹性“蓄-放”的理解,发个图给你,杆身向后弯曲,开始回弹那一刻代表释放的开始,基本上,杆头最大速度出现在杆身“打直”的时刻,随后,杆身将向前弯曲。所以:
1.
2.
放两张图帮助理解,注意,这是在打垫上做的,没有要求杆头圆周向前向下倾斜而导致的最低点发生在触球后。所以看不到杆身触球后因地面阻力造成的杆身持续向后弯曲。真草击球时,要做杆头轨迹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