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0720 两种高弹道

(2009-07-20 15:14:37)
标签:

高尔夫

教学

体育

时尚

杂谈

接到“发小”兼校友的宫力的电话,挺开心。他也开始关心高尔夫了。他们组建了一个“风投和创业精英”的俱乐部,自任“体育委员”,搞些高尔夫比赛来玩儿。多年不见,本以为他一直在负责微软的中国研究院,刚才发现,他最近自己玩“创业”,那个Mozilla,Firefox就是他搞出来的。网上对他竟然有“java中国的最高智慧”之类的评语,令人莞尔。

 

当初,我们大院的“好学生”中,宫力是被视为神童的,跳级考试,后来念清华计算机,赴美后成为it技术方面的世界级人物。

 

俺当初则是被误认为神童,也被“选出来”跳级,也读清华,也赴美,结果,现在只能研究“高尔夫”这样“低端”的玩意儿,辜负了“党和人民的培养和信任”了。

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那样大昵?!

 

还有一个令人莞尔的故事:20多年前,同院另外几个“好学生”,相约了考清华北大,接到录取书后,决定去翠微“爆撮”一顿。小心翼翼地到吕晴家提申请要钱。吕晴准备去北大中文系。他老爸就是著名作曲家吕远。

 

大艺术家目光炯炯,瞪视着我们一班“败家子”:“你们小孩子,要吃馆子?!…也行,不许多花钱。这样:吕晴,两块;罗XX,一块;孙XX,一块;伍XX,…伍毛!”

 

至今,与吕家仍然是邻居,每每看到院子中的吕叔叔,总想起这个故事,忍不住地乐:这大艺术家逻辑实在不通,怎么姓伍,就只能花伍毛呢?

 

回忆结束。看看要稳的博客和评论,有些建议。

1.  受科学方法论的毒害比较深,总是习惯“怀疑,假设,逻辑推理,实验验证”一套思维方式。凡事喜欢搞清个123。这和你有些不同。我让您练“戳墙”,您立即执行。也不问个为什么。虽然这样挺好,但练习时,如果不了解练习的目的,难免执行质量出现偏差。戳墙练习的真正目的是让身体自脚到手指产生同步的本体认知能力。它基于这样几个假设:

其一,人杆系统中,系统内力,即人体化学能对外做功,需要通过双脚施力于地球,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积分,即冲量,转化为球杆的角动量的增量,让远端的杆头产生速度。因为,人不是像火箭那样燃烧并对外喷射物质而飞升;同时,如果人没有与地球接触,跃起空中时,只能做“相向运动”,(即:改变自身各个环节的相对位置)。这样所能提供的杆头速度非常有限。绝大多数人对这个过程有很深的意识上的误解,总是倾向于直接“用力抡球杆”,并不明白用力于地面,杆头自然加速的道理。直接用力于杆头,属于本末倒置。

其二,节省原则很重要,即,运动员不应浪费脚下所获得的冲量,应有效、经济地将冲量转化为杆头的角动量。节省原则代表了身体没有内部的对抗和能量耗散,是判定挥杆动作正确性的一个很好的标准。节省也代表了中枢神经没有多余的兴奋,运动员将注意定向使用在了完成工作目标上。在训练过程中,节省代表了小脑安静,可以有效完整地接受人体本体感知所传递的信息,从而较快地建立器械,空间等各种感知能力,让挥杆迅速具备“可重复性”。对于比赛,节省可降低出错的可能性。(按博士的说法:高尔夫是打概率的。)

其三,双脚到脊髓有两条很主要的神经,手指则是通过尺神经,和桡神经到达脊髓。您可能已经理解了,肌肉运动是神经控制和反射的结果。所以,如果打算让脚下的力量“节省地”传递到手指,身体需要处于某种特殊的“形态”,才能保障神经传导的通畅,这也意味着肌肉协调正确地工作。这个特殊的形态就是高尔夫的站姿!而这个特殊的形态的建立,需要人体本体感知才能形成,靠教练讲授是没有太多作用的。

2.  所以,教学时我尽量避免教授“站姿”,代之以戳墙等辅助训练手段,让学生的身体自己“发现”并建立一个姿态:能让脚下的力立即地、同步地传递到指尖的身体形态。之后,还要握杆,用杆“戳墙”,体会脚下力立即传递到杆头的身体形态和握杆的正确方法。最终,您或许会像前篇日记的附图中那几位一样握杆。

3.  这个练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学生误认为练习目的是锻炼“指力”,把手指戳得很痛。变成练“一指禅”了。其实,是需要体会腰部,臂部,肘部各个关节的相对位置。让脚下力“即时”传递到指尖。特别是腰部,许多人站位腰部的S型是破坏脚下冲量有效传递的元凶。无论教练怎么讲授,都很难体会到正确的腰部形态。用这个“暗示”的方法,可以有效建立学生的正确站姿。

 

以上是个简单的思考例子。根据这个例子,你可以思考下,

1.       练习腹直肌腹斜肌等,以增加腰部“旋转力量”有理论根据吗?腰部的旋转,的确是所有挥杆动作的外在表现,但它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目的是什么?进一步思考后,或许您会立即发现,很少存在腰部的主动旋转。因为,腰部的旋转,即使可以构建双脚下水平方向的冲量,但冲量绝对值实在不大。作用时间更加有限。您不妨站稳了,拧腰,双脚在地下前后错动,看看能有多大力?再比较下左右脚变换,上下蹬伸提供的力量。

2.       为加大脚下获得冲量的作用时间,而做出的大幅度侧向蹬伸,和重心自右至左的转移,会立即产生腰部的旋转外观。所以,腰部旋转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3.       同样的,教练建议你弱的握杆。可以思考:肩臂三角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在双臂尺神经和桡神经之间,肌肉的伸与张的“加载过程”是怎样完成的?目的何在?如何握杆,能够加大获得足下冲量的作用时间并形成肩臂三角更大的“加载”?为什么侯根为构建“最迟的”释放,要用“弱”的左手,还有有偿谈到的“捻”?这个词的确挺棒。(提醒:思考时,注意,双臂尺神经和桡神经形成的环路除在肩臂中构成封闭环路外,尺桡之间也有个工作顺序,形态像个两端拉长的无穷大符号:下挥杆的加载开始阶段,因右臂拮抗,左桡伸展,右尺收缩;释放时,反过来,左桡先收缩,最后右尺伸展,也是一个小循环。)

 

不多扯了。回复一个朋友有关descending blow方面的讨论:

所谈到的问题其实涉及两种高的弹道形成机制。参考附图:

图一,释放在接近触球时才开始。可以观察杆身的形变,开始释放的时间,也就是杆身出现反弹的位置。几乎已经到达球的位置时,杆身才恢复。触球后杆头继续下行,因草的阻力,可以看到杆身的后弯状态。这样触球,杆面触球点较大幅度的低于球质心。虽然入射角很低,球的初始弹道低,触球点和球质心较大的位置差造成大的旋转力矩,球因而产出速度很高的自旋。随后,在球表面涡流的托举作用下,球被不断“托高”,对抗地心引力。形成近乎爬升的弹道,最后,角动量无法维持更大的自旋时,空气的托举力不再存在,球开始以近乎垂直的路线下落。这样,比较容易形成落地即停甚至回拉的“职业球”。(附图:看到触球后,杆身后弯状况。)日记0720 <wbr>两种高弹道日记0720 <wbr>两种高弹道

图二,释放在触球前较早开始,杆身在触球发生前已经回弹,所以杆面触球时,仰角较大,造成很高的弹道。因杆面触球点与球质心的位置差别小,产生的倒旋力矩小,倒旋量也小。球的弹道虽高,在下落过程中,仍有向前的动量维持,球不停。

建议:使用40帧每秒的高速连拍给Hw拍一下(不用video,用高速照片才清晰),基本可以清楚看到其杆身的运动情况,比较一下上图,可以帮他理解他的问题。

 

这些和Scoop完全是两码事。许多人误解杆面沟槽的作用是“摩擦力”,这有些搞笑的味道。那些沟槽与汽车轮胎的花纹作用类似,用于导出触球时杆面与球之间被击碎的碎草和液体,减少能量损耗。与摩擦是没什么关系的。至于某些球具商在杆面另外做出些很浅的印痕来,这样是否能增加摩擦?非常可疑。我是不懂,需要请教下王大师傅。碰撞时间那么短,真有作用吗?但是,利用杆面摩擦的scoop这种东西,打乒乓时可以理解,目的是为增加对手接球的难度,打高尔夫时,大概只能用在练习场打魔术表演球来忽悠小姑娘。真正在赛场上实用起来,很难把握。TGM中,把这打法命名为“nothing ball”,意即“又飘又近,什么都不是”。

日记0720 <wbr>两种高弹道

再送给要稳两张图:看看髂肌和腰肌的纤维走向,那是无法“拧转”的。推墙要改为手指戳墙,重点体会腰部的形态。黑女人腰部的自然曲度本就很大,你都看不到S型。这个训练被归类为“灵敏性”训练,很有道理。

日记0720 <wbr>两种高弹道               日记0720 <wbr>两种高弹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09年07月15日
后一篇:2009年07月21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