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04.16:肝火太旺 胡言乱语

标签:
高尔夫杂谈文化体育 |
分类: 非技术奇谈怪论 |
这两天肝火旺,骂人。学生就是不明白,让他们做的与击球无干的训练总是不能被从思想到行动都重视起来。见到球就想打,一个个都是“击球癖”,精神不正常,与那个小球似有“不共戴天”之仇。记得多年前启蒙师傅骂我:“你总盯着那球做什么,那个不是美女,美女在那里(指球洞、目标落点)”。感谢他,也怜悯他。感谢他从启蒙阶段就让我明白了“击打那个球”不是高尔夫,“把球弄到洞里去”才是高尔夫!怜悯他,因为他所掌握的知识实在是太高深了,“高处不胜寒”,他人无法理解又不肯深入理解。或许Kuykendall虽然偏执,也是因为知道了太多,而他人不能理解造成的。人体运动的过程不只是机械过程,需要跳出“机械研究”的窠臼。如果将脑,神经,肌肉,结构,等等结合起来考虑,或许比研究“动作”站得高些。不识面目,因在山中。
如今我也开始骂人,声音很大,言语粗俗,面目可憎。曾反复告诫自己,必需理解“沟通学”,只有受众与你有同样的基础才能有效沟通。所以不要生气上火,他们能走到哪一步,是他们自己的造化。和他们谈神经的工作方式,大脑的工作方式,完全没有意义。如其对“神经”这两个字都没有清晰的理性或感性概念,却打算让他们去理解“神经的工作方式”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那不是他们傻,是我傻。
看来还是做些启蒙较好,拜托绿野、晋级和阿宣哥,继续你们伟大的“科普”工作,为“阳光”等“开开光”。这次的科普内容是神经医学和人体运动的关系,当然脑工作的过程和方式是相关联的。课题复杂,但只需要找到合理的并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别太过深入进去而“走火入魔”。术有专攻。
具体的“科普”方向:大脑中“意识”的部分给出正确的指令:即,让球飞向目标的全过程;或,让杆头触球的那个“点”,在以球质心为参照的一段约50cm的弧线上以某种与距离相关的速度运动。之后,潜意识,通过神经将指令发送到运动肌肉。最好避开“主动”“被动”这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概念,彻底从人体运动机制上理解人体如何工作(高尔夫挥杆如何完成)这个问题。(至少能让“主动被动”这些东西将来在沟通上有个规范的定义)。其中最有效、有趣的问题,是神经的传导“速度”和“路径”;错误的握杆,“肌肉紧张维持的平衡”和“自身对抗”等是如何阻断神经传导或破坏传导速度的?
杨朕老板不写高尔夫了,但他提到的太极与高尔夫的关系是有价值的。一个故事:电视中记录的某仁兄的特异功能:以手将铁盆撕裂。这老兄经测得的神经传导速度达到70m/s。一般人只有30-40,傻瓜或还没“开过光”的只有20几。所以其“感知力”能通过指端神经末梢“感知”寻找到铁盆的结构破坏点(估计精打细作的德国铁盆他就比较难找到“瑕疵”)。问问杨朕兄,太极大师不也是有性质相同的“内功”吗?甚至可以“听到”攻击者的“弱点”。据说,身体不接触,只是根据对方的运动形态,改变自身的体态就可以让对方自己慢慢地倒地。想必,他们也是通过太极的训练方法和自身的“特异体质”开发和提高了神经传导速度而成为大师的。高尔夫大师也同样如此:看看卡布雷拉,老米等一流高手,仔细观察体味其击球的前后的整个过程,再参照下小贝,魔术Johnson,丁俊晖,...,大致上可以为“本能动作”和“第三只眼”(第六感觉?)找到科学依据,并由此开发出高尔夫的训练方法。是否能成大师,则要仰赖“特异体质”了。今天不怕得罪人,说出对以前“潜质”问题的我的真实答案:成为高尔夫职业一流球手的潜质是:1.有异于常人的神经传导速度。2.有异于常人的对“外界因素对意识干扰”的屏蔽能力(注意是屏蔽,不是抗拒,是:干脆视而不见或“慢半拍”)。换句话,奇才加傻瓜的组合!
能否练出这个本事?答案存疑。一方面,的确有开发的方法,如太极瑜伽催眠术之类;另一方面,某些人无论如何开发,永远成不了大师,而有些人似乎“轻而易举”。问杨朕兄:黄忠达是怎么回事?商业炒作忽悠?还是真人真事?
至少,多练习体能,不仅帮助运动神经的开发,也能保证你辛辛苦苦练得的“道行”不被疲劳的肌肉破坏!
不过,吾辈“常人”,没有“潜质”,到也有些“提高效率”的方法。上面有个手掌的神经分布图,仔细看,大脑从冈下肌,肩胛提肌,..一路到手掌,有条重要的神经,在前三指上一分为三。如果能正确握杆,球杆重量被腕,肩锁等“结构”而非肌肉来承接,前三指到大脑的神经通道就不会因紧张的肌肉而被阻断,指端触觉通过与握把的接触延伸出去,到达杆头的“甜点”。之后,身体全面放松(方法去问太极杨朕),包括松胯。只要感到“脚踏实地”就行,不要管他什么站位,稳定,静力平衡..。(全身都“松”了,自然是完美平衡)。这样,甜点的运动规律(速度,位置)等信息直达大脑,与此同时,脚底的支撑通过交感干,毫无阻滞的上传,与甜点信息汇集于大脑。您就上下一体,人杆合一了。
此前或此后,意识上设定“球如何飞”的路径,再“轻松一甩”,您肯定非常“卡布雷拉”!!什么“动作,主动,被动,释放,....”全抛到爪哇国去。记住,你的身体比你的大脑“聪明”,他接受的指令来自大脑中“意识”控制不到的那亿万细胞。
最后加一句:感觉是“意识”的那部分很小的脑活动的结果,描述自身感觉多半出错,不论是泰格还是本侯根,硬要描述“感觉”,类似让“笨蛋的意识”去解释“聪明的身体”是怎样工作的。
题外话:
1.请教杨朕兄“档圆”方面的问题,高尔夫历史上的确有人曾将“站位如同女人生孩子”当作高尔夫秘诀来申请专利。应该是“档”圆吗?档是什么?是指耻骨联合部分,还是双足,双腿,骨盆,地面支撑面等首尾相连,整体构成一个类似“圆”的稳定结构?的确,如果下肢有这样一个“圆”,下肢可以整体协调运动来充分发力。比起“蹬伸”“蹬直”,更能清晰描述整体过程。符合医学上运动力线的理论。
2.博士,你多写些东西啊。我们就都可以去你那里多晃荡晃荡。有关我那个busboy,有件事没告诉你,选他做徒弟时进行了个测试:让他闭眼,在听到指令后迅速摸自己的鼻尖鼻翅,忽左忽右,测他的“感知”和反应。观察他的眼神,是否灵动。但不能“贼”。也可用测试“闭眼后两食指尖迅速移动后相对的能力”来进行。结果满意。这家伙练了个把月单手挥杆的感知提高后,动作已经趋向合理,没练切、推,居然能打出一堆par出来。gir竟超过50%。我要压进度,让他扎实些。前天偷懒不做体能训练,骂他个“狗血喷头”。等什么时候我不骂了,或者是他“悟道”了,或者是已经“被放弃”了。
给所有朋友们一个建议:多练习写毛笔字,至少让后代们练习毛笔字。对做任何运动项目,包括高尔夫,一定有益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