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回忆

标签:
高尔夫杂谈 |
分类: 非技术奇谈怪论 |
暂回南宁休息两天,本打算下球场查查学生功课。却风雨连连,以至无事闲坐。发现几张旧照片,于是伴着窗外沥沥雨声,怀旧一番。
会馆:起初的设计只是300平米的小房子,仅为练习场服务而设。结构初成,因打席棚设计太高大(我的错误:为安全计让工程师加高了30公分,工程师也是多加安全系数,以至粗梁胖柱),与中央的接待房体量上不成比例。我越看越觉丑陋(属于“求至美”的心理疾病),疾呼停工。后请了不少建筑界朋友来会诊,试图“化腐朽为神奇”而不得。最后干脆按胡老大旨意,改成可以使用的“球员”会馆,扩增到2000平米以上。
建筑风格上,开始我的头脑中充斥着“林中小屋”“落水别墅”“欧式古典以彰显高尔夫历史”等等垃圾。后经李伟兄点拨,幡然而醒:建筑的成功不应以“时间”为标志,最成功的建筑是timeless(永恒)的;又,明明是新世纪的新球场,你的历史从此时此地而起,为什么去搞那些四不像的复古?!
得遇现代建筑大家澳洲的Peter Yip,于是一个钢梁玻璃屋就此而成。Peter的理念是与环境相融合又有所突出,所以上覆一个白色弧形顶棚与远近山形相匹配,又与远处的大桥互为呼应。不过,建成后问题多多:一是建造太贵太浪费;二是“环境建筑”不环保,玻璃屋太热而颇费空调;三是,因是改建,功能上每多缺失和不便;四,纵然有许多人叫好,也有许多人大骂“丑陋”。我倒也颇有阿Q精神:“想想人家悉尼歌剧院建成时不也被批丑陋吗?建筑有争论才是好建筑?!(其实心虚得很)”
造景:原先回忆过球场的园林造景因各种原因耽误,最后俺率一帮民工到处乱种,胡乱做了一回兼职园林设计师。有亮点也有笑话。
亮点之一:球场围合部分,工程师申报的是砖石围墙,预算是“百万”级。我因居美国数年,深受老美的“无围墙主义”熏陶,恨极了到处筑墙的“长城主义”,于是问当地一个搞园林设计小姑娘:什么植物长起来最密实?答曰:“勒仔树。不过这东西很“土气”,农家用来做隔墙的,你们高尔夫用那个太跌份了”。但我是个“众生平等主义者”,植物为自然进化优选而来,何有土洋之分?怎能搞植物歧视?于是让园林部的小庞带领一帮农民临时工按两米宽度,每隔5公分种植一株勒仔小苗。2年后竟然成就一3米高的绿色长城,效果奇佳。花费仅数万元解决了一百多万的问题。不仅能起到安全围合作用,而且形成很有厚度的景观效果。老高大赞:勒仔有刺,别说人,连鸡鸭猪狗都挡住了。
笑话之一:感觉第五洞的难度还显不够(210码长3杆,果岭双层且有四个卫护沙坑),我让人在唯一没有沙坑的果岭左后侧几乎挨着果岭边缘种植数十株三角梅。如果保持这样,您千万别打左打大,稍有左曲就必需原地重打!典型的“虐待”球员。后来,建设方的老吴实在看不过去了,悄悄拔去恢复植草。自省“过份”的我当然也就噤声了。
会徽:各个机构(公司)自然应有自已的logo,但实际上作为一个俱乐部,仅有logo不足以标示其身份特点。当时,我琢磨着俱乐部应该像古代封建领地一样有个纹章(heraldry)。所以向设计公司不停灌输“徽记”的概念。无奈南宁的平面设计师们无论如何也听不明白。向何平大导演求助,何大导推荐设计亚运标志的某位大师,“你准备银子吧!”。实在没钱,我于是自己开练:先画一盾牌,将广西的壮锦符号放上去。忽又一日,发现现代新球场的logo大多使用较为抽象的符号和线条,看上去也挺不错的。于是把两种思想强拧在一起:草体的签字、旗杆、盾牌贴在一块,logo兼纹章遂成。其上的英文字还是我自己手签的。大家反映还不错,但事后反复思量,终觉是“没有文化装有文化”的四不像。胡拼乱凑,的确是贻笑大方了。
雨停了,到球场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