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
2023-08-21 16:52:26
一转眼年近半百。周六回妈家看望二老,闲聊中老妈说前几天在新房小住时去拜访了牛庄村的老熟人——老妈的同事张桂珍老师。
张老师家就住在云祥园牛庄社区。牛庄有很多老熟人,老妈和张老师聊了整整一下午,一个一个说起来都是有故事的。张老师的大女儿永英比我大二岁,二女儿海英和我一般大,生日在七月刚刚退休。张老师还有个儿子叫东东,现在也有四十多岁了,现如今儿子的儿子也已成家。听到的最让我无语的消息是,海英现在成了寡妇,老公已走了12年了,好在儿子挺优秀,正在读博士。永英生活很不错,有两个儿子,老公很能干,一直经商,生活很富足。她们还聊起二毛妈桂林,二毛是我小时候的玩伴,我们小时候住一个大院,我俩人同岁,她生月比我大,是二月的,长得也比我壮实,我们在一起时,总是她冲锋在前,她也跑得比我快,比我也能干。好消息是,二毛老公很能干,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现在生活很富足,二毛姐姐大毛,生活一般,听说嫁到海力村了,二毛也有个弟弟,平时就跟在姐夫身边,听说家里也不缺钱,城里有多套住房。
儿时的片断一一浮现,小时候我和二毛整天混在一起,有一次我俩从幼儿园的铁门下偷跑出来,我带着她要去姥姥家玩,姥姥家离我们家距离有60里远,我俩一路向前,走出5里远,走到了水泊寺,路上碰到一个骑自行车的女人,看到我觉得面熟,问我妈的名字,我说是,问我干什么去,我说去常家堡姥姥家,她没听清楚听成了唐家堡,然后就骑着车子走了,我和二毛边走边玩,走着走着,我俩想拉屎,就跑到路边大沟渠里,事后,二毛因为是姐姐还给我擦屁股了。正当我俩从大渠里爬上来,准备意气风发地向前开拨时,我们被老妈骑着自行车气急败坏地追了来,我看老妈脸色不好,还没防备就被她一把扯来,痛揍一番。挨完打,两个小屁孩被放在车梁上带了回来。我心里特别懊恼没去成姥姥家,怎么也想不明白老妈怎么会追了来。后来才知道是那位女老师,是别村的老师,因开会和老妈相识,曾经见过我,就特别热心地打电话给村里告诉老妈我们的事,村里接到电话大喇叭一喊,老妈连忙扔下工作去截我们。当时二毛她妈正在坐院子,二毛妈一直想生儿子,二毛之后生了好几个女孩都送了人,最终生了儿子后才停止再生。那次她妈又生了女孩,二毛回家跟她妈得意地说我挨了打,她没被打。二毛和我特别淘气,我俩在一起钻墙洞,活尿泥,拨萝卜,偷邻居的鸽子蛋,偷喝他们家的糖稀......,总之,回忆都是快乐的。记得我考上高中那年去牛庄看二毛,那年二毛妈给二毛已找了人家,当时我还替她惋惜没有继续读书,现在看来,二毛的生活比我这念书的人强多了。牛庄带给我太多的回忆,夏天在大院里围着二毛祖祖坐在板凳上看月亮,听故事,那天的场景象刻在记忆里,那么清晰。天那么蓝,月亮那么白,是半圆的。祖祖在我的记忆里是个干净的小脚老太太,上厕所蹲不下来,小时候不懂事,现在我才明白,老年人根本蹲不下来。什么打扑克,活泥印房檐下木雕的牡丹花,都是和二毛学的。二毛是我们班女孩子里跑得最快的。她的大名起得不怎样,我们校长还给她改了一个好名字——姚瑞凤。
我曾和美琴和二红爬烽火台(小时候叫堡墩),美琴第一,二红第二,我跟在最后,美琴眼着快爬上了,结果一不小心从上面摔了下来,二红在中间,正好中间那块凹进去,美琴掉下来把我砸住,我也掉了下来,二红却毫发无伤,我掉下来把最珍爱的红色发卡摔断了。夏天村东的水渠里时不时会有小青蛙,胆子大的孩子就捉来玩,跟着大点的孩子还能刨麻麻,我总是那个最笨的,别人能刨很多,我虽然刨得不多,但也很开心。
还有那天中午,我从妈衣袋里偷出教室钥匙,搬着板凳打开教室的门,把班里同学的好东西都偷了来,什么香橡皮,彩色糖纸。大家都很蹊跷东西是怎么丢的,但就是没想到是我干的。想想那时的我的确挺坏的!至今没人知道我曾经这样偷过东西。
有段时间和二红交好,二红说她喜欢看打仗的电影,原本打仗电影男孩子喜欢,二红喜欢让我很诧异,她说因为打仗的电影最后都是解放军胜,听她这么一说,的确是这样的,我也开始喜欢看打仗电影了。
在牛庄插队生大院子前有一小块地,因为没人种便荒了,长了很多的蒿草,这片蒿草成了鸡们的天堂,妈生下妹妹后,由于奶不够吃,从姥姥家捉了两只鸡养着,平时鸡吃了鸡食后,大半时间就穿在蒿草里,每天喂鸡时,我一喊,两只鸡争先恐后从蒿草里跑出来
,看着特喜庆。家里还养了条黄狗,是母狗,生了好几窝小狗,黄狗特别有责任心,把我们守护得特别好。那年因为有疫情,狗狗没能幸免,最后留下来的就是那张狗皮,爸爸做了狗皮褥子。
牛庄那个卖冰棍的,每天到我们院前扯着嗓门喊,直到我们买了冰棍他才会离开。刚开始老妈舍不得给我们吃,妹妹每天都要大闹一场,老妈终于拗不过妹妹,索性每天花1毛2分钱给我俩一人买一只冰棍。
还有那个联校校长,他家没有一个孩子考上学校,他家最小的儿子和我一个班,听说现在给人安纱窗。
牛庄那个大队书记昝云,老两口生活也不错。那些年,每年中秋节,他们家都给人们打月饼。他家小儿子也和我一个班,不知现在做什么。老妈那天没说。
牛庄,马家堡,曹夫楼,这三个地方,就是我儿时活动的天地。原本我就是村里人。
弹指一挥间
一转眼年近半百。周六回妈家看望二老,闲聊中老妈说前几天在新房小住时去拜访了牛庄村的老熟人——老妈的同事张桂珍老师。
张老师家就住在云祥园牛庄社区。牛庄有很多老熟人,老妈和张老师聊了整整一下午,一个一个说起来都是有故事的。张老师的大女儿永英比我大二岁,二女儿海英和我一般大,生日在七月刚刚退休。张老师还有个儿子叫东东,现在也有四十多岁了,现如今儿子的儿子也已成家。听到的最让我无语的消息是,海英现在成了寡妇,老公已走了12年了,好在儿子挺优秀,正在读博士。永英生活很不错,有两个儿子,老公很能干,一直经商,生活很富足。她们还聊起二毛妈桂林,二毛是我小时候的玩伴,我们小时候住一个大院,我俩人同岁,她生月比我大,是二月的,长得也比我壮实,我们在一起时,总是她冲锋在前,她也跑得比我快,比我也能干。好消息是,二毛老公很能干,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现在生活很富足,二毛姐姐大毛,生活一般,听说嫁到海力村了,二毛也有个弟弟,平时就跟在姐夫身边,听说家里也不缺钱,城里有多套住房。
儿时的片断一一浮现,小时候我和二毛整天混在一起,有一次我俩从幼儿园的铁门下偷跑出来,我带着她要去姥姥家玩,姥姥家离我们家距离有60里远,我俩一路向前,走出5里远,走到了水泊寺,路上碰到一个骑自行车的女人,看到我觉得面熟,问我妈的名字,我说是,问我干什么去,我说去常家堡姥姥家,她没听清楚听成了唐家堡,然后就骑着车子走了,我和二毛边走边玩,走着走着,我俩想拉屎,就跑到路边大沟渠里,事后,二毛因为是姐姐还给我擦屁股了。正当我俩从大渠里爬上来,准备意气风发地向前开拨时,我们被老妈骑着自行车气急败坏地追了来,我看老妈脸色不好,还没防备就被她一把扯来,痛揍一番。挨完打,两个小屁孩被放在车梁上带了回来。我心里特别懊恼没去成姥姥家,怎么也想不明白老妈怎么会追了来。后来才知道是那位女老师,是别村的老师,因开会和老妈相识,曾经见过我,就特别热心地打电话给村里告诉老妈我们的事,村里接到电话大喇叭一喊,老妈连忙扔下工作去截我们。当时二毛她妈正在坐院子,二毛妈一直想生儿子,二毛之后生了好几个女孩都送了人,最终生了儿子后才停止再生。那次她妈又生了女孩,二毛回家跟她妈得意地说我挨了打,她没被打。二毛和我特别淘气,我俩在一起钻墙洞,活尿泥,拨萝卜,偷邻居的鸽子蛋,偷喝他们家的糖稀......,总之,回忆都是快乐的。记得我考上高中那年去牛庄看二毛,那年二毛妈给二毛已找了人家,当时我还替她惋惜没有继续读书,现在看来,二毛的生活比我这念书的人强多了。牛庄带给我太多的回忆,夏天在大院里围着二毛祖祖坐在板凳上看月亮,听故事,那天的场景象刻在记忆里,那么清晰。天那么蓝,月亮那么白,是半圆的。祖祖在我的记忆里是个干净的小脚老太太,上厕所蹲不下来,小时候不懂事,现在我才明白,老年人根本蹲不下来。什么打扑克,活泥印房檐下木雕的牡丹花,都是和二毛学的。二毛是我们班女孩子里跑得最快的。她的大名起得不怎样,我们校长还给她改了一个好名字——姚瑞凤。
我曾和美琴和二红爬烽火台(小时候叫堡墩),美琴第一,二红第二,我跟在最后,美琴眼着快爬上了,结果一不小心从上面摔了下来,二红在中间,正好中间那块凹进去,美琴掉下来把我砸住,我也掉了下来,二红却毫发无伤,我掉下来把最珍爱的红色发卡摔断了。夏天村东的水渠里时不时会有小青蛙,胆子大的孩子就捉来玩,跟着大点的孩子还能刨麻麻,我总是那个最笨的,别人能刨很多,我虽然刨得不多,但也很开心。
还有那天中午,我从妈衣袋里偷出教室钥匙,搬着板凳打开教室的门,把班里同学的好东西都偷了来,什么香橡皮,彩色糖纸。大家都很蹊跷东西是怎么丢的,但就是没想到是我干的。想想那时的我的确挺坏的!至今没人知道我曾经这样偷过东西。
有段时间和二红交好,二红说她喜欢看打仗的电影,原本打仗电影男孩子喜欢,二红喜欢让我很诧异,她说因为打仗的电影最后都是解放军胜,听她这么一说,的确是这样的,我也开始喜欢看打仗电影了。
在牛庄插队生大院子前有一小块地,因为没人种便荒了,长了很多的蒿草,这片蒿草成了鸡们的天堂,妈生下妹妹后,由于奶不够吃,从姥姥家捉了两只鸡养着,平时鸡吃了鸡食后,大半时间就穿在蒿草里,每天喂鸡时,我一喊,两只鸡争先恐后从蒿草里跑出来 ,看着特喜庆。家里还养了条黄狗,是母狗,生了好几窝小狗,黄狗特别有责任心,把我们守护得特别好。那年因为有疫情,狗狗没能幸免,最后留下来的就是那张狗皮,爸爸做了狗皮褥子。
牛庄那个卖冰棍的,每天到我们院前扯着嗓门喊,直到我们买了冰棍他才会离开。刚开始老妈舍不得给我们吃,妹妹每天都要大闹一场,老妈终于拗不过妹妹,索性每天花1毛2分钱给我俩一人买一只冰棍。
还有那个联校校长,他家没有一个孩子考上学校,他家最小的儿子和我一个班,听说现在给人安纱窗。
牛庄那个大队书记昝云,老两口生活也不错。那些年,每年中秋节,他们家都给人们打月饼。他家小儿子也和我一个班,不知现在做什么。老妈那天没说。
牛庄,马家堡,曹夫楼,这三个地方,就是我儿时活动的天地。原本我就是村里人。